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以及“一老一小”中的困难群体往往缺乏求助的意识、求助的能力,甚至求助的勇气,导致未能及时获得相应救助帮扶。 为了主动发现这些“沉默的少数”,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近年来,民政部门深入推进“政策找人”,而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是推进“政策找人”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救助需求,精准匹配现有兜底保障政策,协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走出身心困境。 实践中,很多地方建立的服务对象入户走访机制就是“铁脚板”的体现,如武汉的“敲门行动”、山西的“窗帘行动”以及广东“双百”社工的“扫楼行动”“脚画地图”等,都是政策找人的“前哨”,实现对重点人群的排查、评估、建档、访视。 各地还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通部门间信息交换渠道,通过数据比对共享提升主动发现能力,及时筛查出存在遇困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政策找人”是救助理念的重大转变,深刻改变了社会救助的方式以及基层救助工作的行为模式,更打通了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米”,使兜底民生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本报记者 许 娓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