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出实招扎实推进兜底性基础保障

时间: 2023-01-17 13:41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闫 洁 通讯员 陈鹏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民政部门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安徽省淮南市民政局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出硬招、出实招,重细节、重成效,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兜底性基础性保障。

聚焦提标扩围,筑牢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家住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刘岗村的刘传良今年83岁,是城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肢体残疾无生活自理能力,由亲属照顾其日常生活。2022年7月1日,淮南市再次提高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现在刘大爷每月有1150元的基本生活费和525元的照料护理补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自2016年以来,淮南市连续7年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众。2022年7月,为城乡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口、特困人员等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价格临时补贴,总计3926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疫情、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的暂时性生活困难。

聚焦智慧救助,健全线上线下主动发现

近年来,淮南市民政局全面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全市实现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内的14万余名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2022年,市民政局通过与乡村振兴部门的信息比对,将6540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范围;向医保部门提取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额较高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信息,主动上门为810名困难群众申办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252万元;按月把在保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殡葬数据进行比对,及时退出保障1467人。

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社区的朱传六一家就是动态监测预警的受益者。2020年,朱传六女儿生病,治疗费用支出较大,夫妻俩又因照顾女儿不能外出务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20年6月,朱传六家被纳入农村低保,生活有了基本保障。2022年4月,淮南市民政局在全市2021年度困难群众因病支出数据中发现,朱传六女儿多次住院治疗,个人自付额较大,便通知街道工作人员入户核实情况,并帮助他们申请了临时救助。不久,朱传六便收到了5000元临时救助金,经济压力得到缓解。

聚焦关键小事,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

淮南市民政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自2020年以来,全市逐步推行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保险,现已实现全覆盖,解决了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的难题;推进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工作,目前办理时限已压缩至20个工作日;对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采取发放救助资金、购买生活必需物资、防疫用品等多种方式给予临时救助。

今年74岁的徐作模是田家庵区曹庵镇李桥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时身体比较硬朗。2022年7月,一场突发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没人看护让徐作模犯了难,后来得知淮南市民政局给特困人员购买了住院护理保险,专门解决他们住院无人护理的难题。于是,徐作模便请了护工,出院后保险公司理赔了5200元的住院护理保险,方便快捷的服务让他连连称赞。

聚焦提质增效,助推救助政策精准落实

2022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淮南市民政局保持兜底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根据“适度扩大兜底保障和福利政策覆盖范围”的要求,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在政策落实中,为有效杜绝社会救助领域各类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淮南市民政局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长效工作机制。对保障对象分类开展动态管理,县(区)民政部门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取村(居)入户核查;对村(居)干部、社会救助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救助事项的人员全部备案,资料单独归类备查;坚持“审核确认张榜公示、保障对象长期公示”的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市、县(区)民政局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社会救助热线,及时处理群众或舆论曝光的问题线索;对阶段性重点工作开展常态化督查,根据存在问题按季下发通报,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全面压实社会救助政策核查责任,确保救助政策公平公开公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