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高价彩礼 回归礼的本质

时间: 2023-04-12 08:51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者按

“彩礼高面子大”“万紫千红一片绿”……在我国一些地方,高价彩礼已成为阻挡青年追求幸福婚姻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天价彩礼”以来,治理高价彩礼成为各地推进婚俗改革工作的重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要求,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彩礼是中国传统礼仪,是男女双方关系确定的象征,表达尊重、认同,寓意喜庆。如何让彩礼回归为礼、让婚姻重归爱的本质,本期特别策划略作探讨,以飨读者。

让彩礼重现美好意蕴

高 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原因,婚姻支付数额也水涨船高。有研究者曾绘制了一张婚姻支付数额时代变迁图,从20世纪70年代的500元、80年代的2300元、90年代的1.5万元,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15万元。近年来,因彩礼数额未能谈拢而导致分手的报道屡见不鲜,高价彩礼成为美好姻缘的“杀手”。

在我国传统婚姻习俗中,女方的嫁妆和男方的彩礼本来是对等的。根据弗里德曼的“婚姻偿付”理论,婚姻彩礼可以看作是男方家庭支付给女方家庭的、用以补偿损失了的劳动力的钱财。然而,高价彩礼已经大大超出了“婚姻偿付”的范畴,彩礼的意义不再体现女性的劳动力价值,而在于体现女性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在男多女少的婚姻市场上,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随着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的出现,彩礼逐渐演变为婚姻市场的竞争筹码,加之从众心理下无节制的攀比,助推了婚姻支付数额的快速增长,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彩礼本是我国婚嫁文化中的一种正常礼俗,婚姻支付包含着男女青年及其家庭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盼。而高价彩礼扭曲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也破坏了很多美好姻缘。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已经造成一系列连锁性社会危害。因此,以婚俗改革为抓手刹住高价彩礼,营造健康文明的婚嫁环境,让彩礼回归美好意蕴,在当前是绝对有必要的。

婚俗改革成功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足够的时间,二是新风尚的“引领者”。当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良好的新风尚,那么旧的不良风气自然会被慢慢取代。此外,新风尚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也反过来作用于婚俗改革的时间周期——人群中接纳和采用“低彩礼”“零彩礼”的人越多,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所需要的时间也就相应越短。

因此,在婚俗改革进程中,我们不妨在两个方向上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联合宣传部门,充分利用舆论阵地和媒体平台,在宣传上做到“一增一减”——增加对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成功创新经验的推广,以及各地积极健康特色婚俗的推介,减少高价彩礼个案曝光和对“豪奢婚礼”的宣传报道,形成正向舆论氛围。

二是将喜事新办、新事简办的倡导落到实处,进一步扩大婚俗改革试点的覆盖面;发动各地政府和群众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提出高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的有效“替代品”;民政系统除了日常婚姻登记服务之外,从供给侧的角度提供更多既有权威性、严肃性和仪式感,又能赋予婚姻美好寓意的纪念形式,让彩礼回归我国传统婚俗“六礼”中的基本功能——认同、保障与祝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幸福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齐淑娟

彩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一个重要环节,新郎向新娘家送的礼金或者礼物,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以及对家庭的承诺。“你商我量”地谈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家庭间互敬互爱、相互认同的表现,也是夫妻相互疼惜、相互付出和信守承诺的相处之道。但是,如果女方不顾男方经济实力开口要价,难逃“待价而沽”的嫌疑;男方不顾自家经济实力,债台高筑迎娶,必然对女方产生怨气,为婚姻埋下隐患。

我在日常工作中,就遇到了不少与彩礼有关的案例。

男方小A和女方小B是高中同学,两人高考失利后结伴来到北京打工。三年过去了,两个人艰苦奋斗、省吃俭用,存了一些钱,便兴高采烈地告诉家人准备结婚。小B有一个弟弟,正巧也到了婚配年纪,面对女方要求的高价彩礼,小B父母没办法,要求小A“不准备好彩礼不能娶小B”。一边是自己的家庭困境,一边深知小A的不易,无法抉择的小B有了分手的打算。幸好,他们两个人有感情基础,非常心疼对方。所以,在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俩愿意共同面对这个难题。两个人把弟弟也带到北京,并用彩礼钱送他去学了汽修。现在,三个人仍在北京打工奋斗,小日子过得不错。

这是典型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彩礼故事,我相信,这样的婚姻更能够面对风险考验,更能够稳固幸福。

我也遇到过没有彩礼但不幸福的婚姻,当然,这个没有彩礼的意思跟我们提倡的移风易俗“零彩礼”并不是一回事。

男方小C和女方小D都在大城市打工,并同居在一起。两年后小D怀孕了,两家开始操办婚事。结果,小C的母亲到处炫耀“我们家没花一分钱就娶了媳妇”。这种带有蔑视和贬低的话语,让小D在婚姻面前犹豫了。这个案子咨询起来有些沉重,多方协商后,最后形成的建议是:小C及其父母主动去岳父母家商议彩礼事宜,并且选吉日操办婚礼。宝宝出生后,如婆婆帮助照顾,则皆大欢喜;如婆婆不帮忙照顾,小D全职带娃,家庭收入由小D掌管;孩子三岁后,小D去学一门技术,重返职场。在后期跟进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小C和小D的婚姻有了积极的打开方式,他们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相互尊重。

彩礼引发的故事形形色色,投射的问题却总有雷同。有社会风气不良的、有底层代际叠加引发生存能力不足的、有男女双方性别角色认知差异的、有双方婚姻观念不同的,但幸福的选择权始终在男女双方的手上,彩礼是宝藏还是暗礁,全看自己怎么选。

(作者系民政部婚姻家庭建设专家组成员,心理咨询师)

治理高价彩礼要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翟 倩

高价彩礼话题近年来不时引发热议。今年两会,一些代表委员也纷纷为治理高价彩礼支招。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海鹰认为,治理高价彩礼,要强化宣传引导,培育正确婚恋观;开展专题调研,为精准治理高价彩礼、树立文明新风提供依据。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则建议,把“低彩礼”落到实处,在推行“低彩礼”的基础之上提倡“零彩礼”。

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治理要求。2020年、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治理农村高价彩礼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要求“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并提出“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5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四次点名“高价彩礼”,足见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决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治理这一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

五年来,民政部门对高价彩礼治理多次打出组合拳。民政部印发《体球网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先后推出两批共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地方积极探索治理举措,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公益红娘、婚前辅导、集体婚礼、“零彩礼”“低彩礼”家庭表彰等有效措施层出不穷。

从中央到地方的持续发力,使高价彩礼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价彩礼有其纷繁复杂的社会成因,治理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扎实推进高价彩礼治理,巩固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在认识层面。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扬正气、树新风,选树一批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的家庭典型,创作刊播一批文艺作品、公益广告,举办简朴而温馨的集体婚礼,邀请各行各业的典范作为特邀颁证员为新人颁证,大力宣扬“不要彩礼要幸福”“婚后共同奋斗”的婚恋观,努力营造抵制高价彩礼的强大舆论场。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增加相关规定,推动形成喜事新办的公序良俗,引导城乡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中增进认同。

在政策层面。治理过程中不搞“一刀切”,注意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和文化传承,让村民自治在移风易俗中发挥更大作用。抓“关键少数”,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签订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承诺书,并将婚丧嫁娶情况列入考核述评进行监督管理。发挥红白理事会、乡贤等作用,对高价彩礼现象及时发现、教育、纠正。规范红娘、媒人行业标准,严禁哄抬彩礼行为。

在社会层面。培育社会组织,搭建公益婚介平台,为未婚男女提供免费婚介服务。加强婚前辅导,帮助新人了解婚姻的意义与内涵,提高新人经营婚姻生活的能力。村委会用好“红黑榜”“积分超市”等治理方式,做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刹住高价彩礼之风势在必行,但也要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需要政策的多管齐下,比如在农村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为小家庭的奋斗打拼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等等。

如今,我国婚俗改革在行动倡导和制度建设层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用惠民政策排忧解难,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高价彩礼问题终将会成为历史名词。

江西:为爱“减负”

本报记者 翟 倩

近年来,江西省民政厅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在全省推进婚俗改革,增强美满和谐婚姻家庭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正向引导作用。

高位推动。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婚俗改革工作,将婚俗改革纳入党委政府综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测评等考核相关指标重要内容。部分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主动作为,担任“零彩礼”集体婚礼证婚人,各市、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婚嫁彩礼专项治理专班组长,传递大抓婚俗改革的强烈信号,在全省形成移风易俗的强大领导力、推动力。

部门联动。江西省民政部门在婚俗改革中发挥了牵头作用,先后出台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联合省文明办确定了12个省级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示范县(市、区);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等14部门开展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联合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以婚俗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相亲交友活动。

示范带动。推动省纪委监委出台完善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监管制度,将所有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社区)干部纳入监管范围。

群众主动。推动所有村(居)民委员会将婚俗改革要求以及婚事操办具体事宜写入村规民约,所有村(居)民委员会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健全完善章程和红白事操办流程,建立红白事备案制度,对违反村规民约操办婚庆喜事的行为事前干预、事中监督、事后惩罚。此外,建立道德红黑榜和道德积分银行,形成“退彩礼、零彩礼、低彩礼上红榜、得积分”“高彩礼上黑榜、受批评”的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

此外,各地结合实际,打造了形式多样的婚俗改革阵地,整合农村祠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基层简约婚礼场所,为群众婚事新办简办提供了平台、减轻了负担,将婚姻家庭辅导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打造了“家合久久”“虔心护航”“渝子偕老”等一批婚姻家庭辅导品牌。

据统计,去年江西省共开展集体颁证180余场,集体婚礼和新式婚礼100余场,提供颁证服务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