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洁 四月,春意浓,踏青赏花正当时。在安徽省六安市社会福利院里,有一些重残儿童只能卧床休养,怎样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宽广绚烂的世界?六安市社会福利院探索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为主题的“童向幸福家”居室服务活动,从带出来(将服务对象从生活室带到室外活动)到走进去(走进生活室为部分重残儿童提供服务)两方面,为重残儿童提供贴心服务。 “小周周喜欢今天的动画呀。”当社工丁珊珊把动画投影到居室的天花板上后,一阵咿咿呀呀的笑声,是小周周给她的反馈。他睁大眼睛盯着看、跟着音乐扭动身体,还不时用手指着视频里的小动物让丁珊珊看。通过一段时间的播放及观察记录,小周周的活动表现、非语言表现和社交表现评分都有提高,给社工的回应也增多了。 而前段时间,小周周还是一个情绪低沉的哥哥。双胞胎弟弟小乐乐因病暂时搬离生活室,哥哥很难过,不发声、不爱动,也不笑。直到福利院开展“五感”活动,小周周才开心起来。在六安市社会福利院,一共有24名重残儿童接受了此次服务。社工用便携投影仪在儿童床上方屋顶投放动画等,刺激其视觉感知;用软件贴近儿童耳边播放自然界不同动物的叫声,刺激其听觉感知;利用嗅闻不同味道的香薰、花草等,刺激其嗅觉感知;通过让孩子们用舌头舔舐糖果、酸橙等食物,刺激其味觉感知;利用不同质感的纸张、刷子等,刺激其触觉感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20余次,帮助孩子们探索未知,发现更多生活的精彩。 丁珊珊也是此次“童向幸福家”居室服务活动的倡导者。今年年初,她作为安徽省首批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训的优秀学员,从上海学习到了先进的社工服务理念。回到福利院后,她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传统照护模式仅能满足重残儿童的生理及安全需求的不足,和同事一起摸排这部分儿童的特殊需求,形成服务对象需求库。针对每名儿童的身体、智力状况,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丰富他们的生活,在精神上给予重残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在服务过程中,社工通过观察重残儿童的面部表情、动作等及时与其互动,活动后填写观察记录表,总结每个孩子的情绪点、禁忌点、兴趣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台账。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丁珊珊在工作日志里写道:“作为一名社工,我曾一度无法回应卧床重残儿童无助的眼神。也许是从投射到屋顶的动画让他们躺在床上抬起头充满惊喜开始,抑或是从他们在室内也能听到屋外风声、雨声、动物叫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开始,也许是从品尝到平时不曾体味的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开始……我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