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铭 正是人间四月天,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丹青镇万物葱茏。4月5日清明节,这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歌会。来自该州泸溪县、保靖县、古丈县等地的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插上柳条,慎终怀远,以歌祭祖。这极为普通的弱柳嫩条,与苗歌相伴,成为吉祥的象征。 上午10时,歌会以一场热闹的拦门仪式拉开序幕。十几名身穿民族服装的苗家姑娘,拉起绚丽的苗族织锦唱起拦门歌,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献上香醇的拦门酒。此时,在清明河岸的主活动现场,孩子们和群众集体插柳戴柳,吟诵起《清明赋》——“礼乐教化,为人之本。折柳追思,宁俭毋奢。亦歌亦咏,有孚颙若。” 一时间,河岸边、花丛旁、古树下、竹排上,悠扬的乐音融化在如画的山水里。苗歌新秀秧云群从《再唱山歌给党听》起唱,8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苗歌王”陈千钧追思冷歌应唱。紧接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歌手沿河对歌、即兴起唱,欢快的歌声中传递对美好生活的赞颂。河岸坪坝上,苗族群众还通过堆堆歌、跳香舞、喜傩欢、调年舞等各种民俗表演,用手上的动作勾画出苗家儿女勤劳耕作的场景。很多外地游客用手机、无人机拍下视频,并纷纷表示,通过插柳、唱歌来寄托对祖先的思念之情,这种缅怀方式既绿色环保,又有文化内涵。 据介绍,丹青清明歌会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至今约有600年历史。数百年来,逐渐形成了“清明不插柳,无颜见先祖”的独特民风民俗。近年来,当地还将移风易俗编进歌曲里、文明祭扫付诸行动中,在歌会上表达自己的寄托和情感,让群众了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相互关爱”的文明新风尚。 折柳有送别、相思之意。清明时节,当地在清明河边,插柳对歌,用歌声寄托追思之情。于是,赶场对歌,渐成歌场;折柳缅怀,成为民俗。湘西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龚迎春表示,今年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丹青清明歌会”活动,旨在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湘西州将殡葬改革作为助推全域文明创建、全域旅游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提高殡葬服务水平,积极倡导殡葬文明新风,城市、乡镇、农村三位一体纵深推进殡葬改革成效明显,文明节俭治丧和祭扫从政府推动逐渐转变为社会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