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雪芹 又到一年清明时,缅怀故人寄哀思。今年清明节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通过敬献鲜花、书写寄语、踏青遥祭、植树绿化等多种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移风易俗过清明的新风尚在全国蔚然成风。 在浙江省长兴县鲤鱼山公墓入口处,志愿者引导着市民有序进入墓区文明祭扫。针对今年祭扫人数上升的实际,各地民政部门积极落实民政部相关部署要求,做好服务和宣传工作,倡议文明祭扫、低碳出行,移风易俗过清明。有的地区还启用数字化祭扫手段,推出线上祭扫平台,为市民提供祭扫预约和云祭扫、代祭扫服务。 河南省开封市华侨公墓管理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服务保障工作,利用微信公众号、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加大文明祭扫宣传力度,设置免费鲜花发放点,为市民提供水桶、毛巾、黄丝带等物品,做好清明祭扫服务和引导工作。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每天安排4辆大巴车,在交通管制路段免费接驳,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广大市民祭扫。 山东省沂南县通过公告、横幅、流动广播宣传车、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擦亮“礼安齐鲁”品牌。 清明节前夕,各地民政部门还大力宣传生态殡葬、惠民殡葬,集中举行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仪式,倡导绿色殡葬理念,让生命绚烂,让思念永恒。 广东省深圳市第47次海葬、吉田园第16次树葬活动于3月22日在大鹏湾海域举行。393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133位逝者树葬。截至目前,深圳市民政局已累计为38241位逝者举行骨灰撒海活动、树葬884位逝者,节约了大量土地,也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广节地生态葬、惠民殡葬。如河北省高邑县加大殡葬设施投入力度,对殡仪馆进行升级改造,更新火化炉,提升殡仪馆绿化水平,在县殡管所集中修建公益性骨灰存放堂,在11个村建设村级骨灰存放堂,为推进移风易俗、绿色生态安葬打下坚实基础;湖北省宜城市以行政村为单位,建成1处镇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5处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解决了村里乱埋乱葬现象;山东省莱西市推行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免费政策,本地居民享受普通专用殡仪车辆免费接运、免费遗体消毒、馆内遗体免费搬运,并免除3天内遗体普通冷藏费、普通入殓纸棺费、环保型火化炉使用费。 青山绿地寄思念,移风易俗过清明。各地民政部门以一项项惠民利民举措,让人民群众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