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结合”不断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

时间: 2024-12-05 09:37   来源:中国社会报

李   静

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民政事业与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是民生保障领域亟须高度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采取了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及时有效解决残疾人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五个结合”提升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一方面,大力发展普惠性残疾人福利。落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政策,适度放宽特困人员认定条件中的残疾等级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范围,稳步实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享尽享。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残疾人特惠福利服务。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持续提标扩面,推动补贴资金更精准更公平惠及残疾人群体。有效推进“精康融合行动”,通过全域覆盖、全员康复、全人发展、全维支持,高度关注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社交、就业、融合等方面遇到的障碍,以功能康复、家庭赋能、社区友好、就业支持、行业吸纳等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区、融入社会。

二是扩面与提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残疾人福利覆盖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稳步扩大残疾人福利覆盖范围,让更多残疾人群体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将“新增16—59周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探索设立社会救助基金,引导慈善资源对现有残疾人福利政策覆盖不到或覆盖后仍然出现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及其家庭给予补充救助,尤其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精神障碍患者因残致困问题。另一方面,提升残疾人福利服务质量。重视数字技术赋能,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手段,为健全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对残疾人群体需求的精准预测与对接,提高残疾人福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并支持智能义肢、智能轮椅等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设备和康复辅助技术的创新、研发与推广,改善残疾人群体生活品质,增强他们自主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意愿。

三是党委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定向引航功能。通过方向引领、政策制定、规范管理、项目扶持、人才培养全力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对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战略、原则、任务、路径和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并通过绩效评估、督导支持、一站多点、分层分类、资金管理等配套政策保障顶层设计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多元主体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例,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服务功能,通过服务实践、专业探索、品牌创新、职业培训、岗位吸纳,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区、回归职场、回归社会;家庭充分发挥关爱照护功能,通过精神慰藉、信心支持、亲情照护等,让精神障碍患者能在家社无缝衔接的环境中接受康复服务;社会充分发挥氛围营造功能,通过宣传引导、志愿服务、资源链接,吸引更多人认识、认知、认可,进而关注、关心、关爱精神障碍患者,共同支持并投身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事业。

四是稳定保障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一方面,坚持稳定保障。强化残疾人民生保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保持残疾人民生保障发展水平、发展质量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另一方面,实现动态调整。无论是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还是其他残疾人福利服务,都要因地制宜进行动态调整,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等挂钩,增强制度设计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五是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变化与各地供给能力逐步丰富残疾人福利内容。按照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断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内容方面不断进行适当扩充。如可针对残疾人在生命历程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经济补助、康复治疗、升学教育、就业辅导等方面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创新残疾人福利政策宣传方式与服务供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形式、多维度宣传并解读残疾人福利政策,提高政策的可视性与可及性。创新服务形式,如山东滨州探索“以家庭为基础、以乡镇(社区)为依托、以机构场所为支撑、以专业社会组织或康复机构为主导、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一体化发展为助力”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江苏昆山通过“家属喘息支持—家属志愿者培育—家属互助会搭建”三位一体的社区精康家庭互助服务体系打造家属互助幸福圈等,都是有益的创新实践。

(作者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