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名“非遗”保护新路径 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时间: 2024-12-04 09:59   来源:中国社会报

山东省新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昌利

山东省新泰市是千年古县,地名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近年来,新泰市高度重视地名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地名内涵底蕴,探索实施地名“非遗”保护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下好一盘棋,统筹谋划实施

近年来,新泰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地名被弃用的问题日益突显,社会各界保护老地名和弘扬地名文化的意识逐渐提升,群众参与地名命名设标的积极性逐渐增强。为此,市民政局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联合文旅部门,探索将地名与“非遗”有机融合,将地名纳入“非遗”进行保护。

2023年年初,新泰市成立了地名文化“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民政、宣传、文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文化“非遗”保护工作。全市统筹谋划,强化部门左右协同、市镇上下联通,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定期召开部门、乡镇联席会议,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及时跟进督导有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地名文化“非遗”信息采集、整理、审核、申报等工作,做到信息共享、数据共用,确保地名“非遗”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串好一条链,规范申报流程

为推进地名列入“非遗”保护名录,新泰市民政局主动与文旅部门对接沟通,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落地见效。

三级联动抓普查。新泰市发动市、镇、村三级工作力量,全力投入到地名普查工作中,共普查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地名46个,其中县级地名1个、镇级地名5个、村落地名20个、自然实体地名7个、文物古迹地名8个、近现代地名2个、历史地名3个。

全力甄选快申报。新泰市组织地名专家、基层工作人员、群众代表进村入户,与村里年龄稍长且熟悉地名故事的老人进行沟通,搜集整理各类实证材料,经过多次筛选和专家讨论,最终将6个古镇地名、13个古村落地名、5座名山、2条名河共26个地名列入新泰市第九批“非遗”保护申报名录,及时报送文旅部门审核论证。

依法审核严论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新泰市民政局联合文旅部门出台了《新泰市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认定办法(试行)》,明确了“历史背景清晰、传承有序,具有一百年以上历史;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对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能够反映本地区地名文化特色,与区域文化发展相融合,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知晓率”等原则性的审核论证标准。今年年初,新泰市政府公布了第九批“非遗”保护名录,地名专列为一类。

织好一张网,提高服务质效

新泰市民政局以地名“非遗”保护为切口,积极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织好地名“非遗”服务一张网,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建好一个展示馆。为留住地名文化之根,展示地名文化底蕴,新泰市依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打造了地名“非遗”展示馆(厅),全面展示了第九批“非遗”保护名录的26个地名及与其相关的地名产品。同时,结合地名“非遗”展示,对酒台、乌珠台等史前地名,与孔子相关的地名,春秋古道地名,红色地名进行了发掘展示,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

发掘一批镇村。为了发挥地名“非遗”最大辐射半径,新泰市分批次逐步向基层延伸,建立了龙廷镇、翟镇等乡镇级和兴隆屯村、掌平洼村等村级展馆,将地名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发掘展示,大大提高了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比如,翟镇兴隆屯村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地名文化展示中心、地名文化广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兴隆屯地名文化的方方面面。

创新一张图。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的作用,建立乡村地名应用场景,创新绘制地名“非遗”一张图,推动地名服务与农村电商建设、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地名列入“非遗”后,实现了从“有名”到“著名”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比如,羊流镇麦秆扇畅销浙江、安徽、广西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年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周边2000余名村民年人均增收过万元;龙廷烧鸡、龙廷杏梅、龙廷桃花节等富有龙廷镇地名特色的产品和旅游项目远近闻名,龙廷杏梅年销量达600万斤,销售额2400万元,带动600名村民年人均增收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