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老老人”养老新图景
——专访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

时间: 2024-10-30 09:13   来源:中国社会报

国家图书馆“关爱夕阳”老年课堂走进养老机构。?任晓宇   摄

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为山区老人开展助餐服务。本报记者   安   娜   摄

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蓟门里社区举办“老年人脑力闯关赛”。任晓宇   摄

北京市西城区举办文化颐养嘉年华活动。任晓宇   摄

本报记者   安   娜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和普惠型养老服务,特别要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为进一步加强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北京市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体球网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制定《若干措施》的主要思路和创新点是什么?政策出台后会有怎样的部署和安排?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问《若干措施》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具体保障对象有哪些?

郭汉桥:《若干措施》中的“老老人”,指的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为确保养老服务工作重点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北京市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参照本政策执行。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共有“老老人”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年人16.36万人(经能力评估为失能失智的15.3万人、重度残疾的1.06万人),占比23.44%;高龄自理老年人53.44万人,占比76.56%。同时,还有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万人。因此,政策共覆盖85.5万老年人。

“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对照护者来说,在生理、心理、工作、生活、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压力都显著增加,“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老老人”照料是养老服务之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

为积极回应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属的迫切需求,北京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将“老老人”服务保障列为重点工作,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制定《若干措施》纳入今年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议题计划。9月30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后,民政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若干措施》。

记者:制定《若干措施》的主要思路和创新点有哪些?

郭汉桥:制定“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主要有四点考虑:一是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二是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三是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四是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此项政策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聚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二是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养老设施新建方面,明确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允许多个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设施指标整合利用,实现统筹规划、集成建设;在存量设施改建方面,制定相关操作办法,分类明确不同类型存量设施的改建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三是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提出强化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资源统筹和服务调度功能、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延伸网点功能、专业服务商的协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四是深化“老老人”医养协同发展。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鼓励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予以倾斜;稳妥推进人口密集区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或增加照护床位。

记者:居家照护服务是“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请问北京市的居家照护服务工作开展得如何?《若干措施》出台后还会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郭汉桥:2022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按照“培育一类主体(以养老特别是居家养老为主营业务、实力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市场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在现有机构养老基础上,重点探索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全面覆盖(满足各类养老服务需求及保障全体老年人)”的思路,构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扩大“老老人”居家照护服务供给。一是系统梳理“老老人”数量、分布及服务需求,依托市场主体从供给侧设计形成一整套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清单,涵盖失能照护、康复护理、助餐助浴、医养结合等7大类158项专业化养老服务。二是引导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以及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根据“老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失能程度,推出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照护服务套餐,明确政府无偿提供场地的养老服务机构收费价格不高于本区域平均市场价格,让“老老人”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居家养老服务。三是依托就近的二星级及以上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累计建成2.2万张,为“老老人”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

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将瞄准“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一是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全面摸清“老老人”分布状况和服务需求。依托北京养老服务“一网一端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对“老老人”精准画像和服务跟踪分析。二是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康复护理、助浴陪诊、家政维修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网点,加盟专业服务商为协同网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协同,覆盖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全域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供给,规范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标准。强化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供给,规范设置护理型床位,推动开辟失智照护专区,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保障能力。

记者:吃饭不便是老年人包括“老老人”面临的实际困难。请问《若干措施》出台后,对于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助餐服务有哪些更有针对性的考虑?

郭汉桥:民以食为天,解决老年人吃饭不便问题一直是北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2022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出台实施《体球网提升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对区养老助餐服务考评办法(试行)》《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政策,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养老助餐点,优化助餐支付方式,建立老年人就餐补贴和养老助餐点运营补贴制度,重点解决“老老人”用餐问题。

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将进一步提升养老助餐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提升养老助餐服务质量。一是积极构建市场化助餐服务供给网络,发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主渠道作用,在保障“老老人”用餐基础上对其他社会人员开放,确保老年餐价格优惠、品类丰富、服务可持续。二是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服务,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整合物业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外卖配送员等相关力量开展送餐服务,持续提升养老助餐服务品质。三是与中国银联、北京农商银行等部门加强对接,打通体制机制瓶颈,设计开发养老助餐服务板块,完善全市统一助餐平台,推动实现云闪付、微信、支付宝、现金等支付方式多元化。

记者:目前北京市医养结合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在这方面有什么部署和安排?

郭汉桥: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身体状况特殊,对于专业医疗服务有着刚性需求。近年来,北京市民政部门积极配合卫健部门加强医疗服务供给,深化医养协同发展。一手抓医养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转运机构、街道(乡镇)握手机制,有效满足机构老年人就医用药、急救转运等需求;一手抓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目前全市571家养老机构中,有214家医养结合机构,另外357家养老机构均通过医养签约的方式,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保障。

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将继续配合有关职能部门深化医养协同发展。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全部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健全签约老年人基础病等健康信息台账,做实签约服务项目。二是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医院建立“老老人”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机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康复护理床位等支持力度,通过医养签约等方式完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功能。三是推动一、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增加照护床位,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专家开展养生保健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减压、情绪疏导等服务。

记者:“老老人”和失能失智群体情况复杂,对于照护的要求很高。请问,北京市在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计划?

郭汉桥:目前,北京市共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员1.6万人,护理比约为1∶3。为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养老服务人才,北京市民政局积极实施增量扩容、提质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对接机制、分级分层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筹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宣传养老护理行业先进典型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支储备充足、职业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随着老龄化、高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照护队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将继续围绕“引才”“育才”“荐才”“竞才”“评才”“留才”等重点环节发力,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是做实校企合作培养对接机制,引导校企双方通过“订单班”“学徒制”等方式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定向输送专业人才。二是有序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建强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见习基地,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三是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照护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让更多“老老人”享受到专业普惠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四是高标准筹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落实优胜者相关待遇奖励,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力度,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养老护理员社会评价,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六是持续选树养老护理行业先进典型,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社会认同,向全社会大力宣扬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