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篇章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 2024-10-09 08:50   来源:中国社会报

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举办“携手共筑·幸福晚年”养老互助社成果展活动。图为老人们现场表演手指操等节目。

北京市丰台区北宫镇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居家、高龄老人进行健康检查。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组织老年人参加趣味游园会。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周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老年助餐等服务。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八角北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人员使用益智卡片帮助老年人进行认知训练。

文/本报记者   安   娜   图/任晓宇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持续优化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新时代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老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事业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体球网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委深改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体球网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体球网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各部门出台配套措施,为老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政策措施,全面对标中央要求,明确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北京市老龄工作实际出发,稳步提高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全面创新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北京市逐年提高养老金水平。今年,该市继续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持向退休时间早、连续工龄和缴费年限长的退休人员加大倾斜力度。这已经是北京市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330余万名退休人员,让他们更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北京市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普惠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其他各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于一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

北京市关注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服务保障,统筹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等制度,出台困境家庭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助政策,确保有入住机构需求的经济困难“老老人”住得起、住得上养老机构。

紧贴服务需求  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

北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建设10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制定“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形成建设、验收、效能评估管理闭环。截至目前,已完成验收60家,其余40家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针对“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北京市组织市场主体推出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已累计建设运营2.2万张。在养老助餐方面,北京市积极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方米以上养老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北京市积极搭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养老地图,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目前,平台日均访问量约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

北京市狠抓养老服务质量,连续多年深入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累计网签7.04万份,基本实现在院老年人全覆盖,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大额预付费和非法集资等风险。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多年来,北京市不断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建立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协同、项目协同、人才协同、医养协同、区域协同和行业协同。在“北京养老服务网”设置“京津冀养老”板块,搭建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展示北京优质养老机构575家,展示津冀优质养老机构51家、优质养老项目58个。

倡导友好理念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

北京市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南里社区、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柳荫街社区等9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智慧助老”行动,根据老年人就医、出行、社交、购物等智能手机重点使用方向,开展“我教老人用手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活动300余场,逐步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连续14年开展“孝星”“孝顺榜样”评选命名活动,累计命名“孝星”5.9万名、“孝顺榜样”140名。创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服务模式,面向高龄、失能、独居、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权益保护服务,帮助行为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老年人解决委托代理及监护问题;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连续多年开展老年人防诈骗专项行动,增强广大老年群体识骗防骗能力。推动助老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深化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各类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推进老党员先锋队、老干部宣讲团队伍建设,引导老干部发挥优势参与社会治理。2023年9月,北京市上线“京彩时光”志愿信息平台。一年来,该平台持续助力为老志愿服务,累计注册志愿者4467人、服务老年人9.43万人次、服务时长2.6万小时,助老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志愿者数量稳步提高。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市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培养专业养老企业和机构。在政策供给方面,加强政策保障与支持,通过调整优化政府补贴结构、补贴方式和补贴方向,发挥有限财政补贴的杠杆效应撬动整体养老服务市场。在产业布局方面,围绕失能照护、医养康养、康复辅具、适老化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主体产业、关联产业和衍生产业,一体化发展覆盖“产、学、研、销、用”上下游产业链。在设施建设方面,在确保空间布局合理、交付设施符合标准的前提下,由政府无偿提供设施,帮助市场主体从重资产运营当中解脱出来,改变市场主体投资养老回报周期长、运营难度大等局面,让其轻装上阵,专注于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在行业监管方面,聚焦安全质量和行业发展秩序,完善源头监管、过程监管、绩效监管机制,实现养老服务行业的良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