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礼包”里可感可及的幸福

时间: 2024-09-30 10:12   来源:中国社会报

改善改善生活,添置一些日用品,买几本书籍……收到一次性生活补助后,各地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兴致勃勃安排起这笔补助的用途,并表达对这份来自党和政府关心关爱的感激,流露出可感可及的幸福心情。通过他们朴素而真诚的讲述,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共享新时代改革发展成果的喜悦,真切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祝福,同时我们也进一步领悟了“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含义。

“百分之一百感动”

本报记者   张   俊

国庆前夕,64岁的耿老伯收到了一份“大礼包”。“社区救助顾问告诉我,国家有一笔补助发到卡里了,我心里很激动。过节了,有政府来关心,特别感谢!”耿老伯对记者说,“我一个人生活,平时政府经常关心我,节日里也想着我,百分之一百感动!”

耿老伯收到的“大礼包”是民政部、财政部近日联合部署的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根据部署要求,上海市迅速行动,抓紧落实,第一时间将这个“大礼包”发放到相关救助对象的手中。

耿老伯是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紫云社区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由于未交社保,无法办理退休,超过60岁后,社区救助顾问帮他申请了特困供养。

近年来,上海市社会救助标准逐年提高,耿老伯收到的救助金也多了,还有政府发放的粮油帮困卡、逢年过节的帮困慰问金以及社会爱心企业的捐赠等,这些救助帮扶让耿老伯心里很踏实。

说起收到一次性生活补助后的打算,耿老伯表示,一个人生活没什么特别需要添置的,这次过节打算买点好吃的。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耿老伯很满意,他说:“有政府的保障,生活过得很好。”

5年前,上海市在长宁区试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组建由社区救助顾问、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参与的顾问团队。如今,全区10个街镇均成立了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针对不同对象按需救助。

耿老伯在天山路街道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小强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区救助顾问很辛苦,他都看在眼里。经常联系耿老伯的紫云社区救助顾问阚老师,对困难对象很亲,每周都要上门,有时在路上遇到了还要拉拉家常。

这些年,让耿老伯感受最深的是长宁区面向困难群众推出的“四医联动”医疗保障制度。天山路街道社区救助顾问介绍,“四医联动”对象可到长宁区5家二级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享受“一站式”减免政策,结算时仅需承担个人自费部分,且自费部分还可以申请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享受政策减免。

几年前,耿老伯因胆结石需要手术治疗,到医院看病前,他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具了特困人员证明,就诊时作为“四医联动”对象享受了住院押金减免。这大大减轻了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觉得就医有保障,生病不用发愁了。

就是这样亲人般的关心关爱,让耿老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后来,他也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及时暖心的补助缓解了生活压力

本报记者   刘静静

“前两天,区里给我打电话,说是给孩子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让我注意查收,真的太谢谢党和政府了。”9月27日傍晚,记者跟随四川省眉山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东坡区大石桥街道看望孤儿姜姜时,他的奶奶激动地讲述。

提起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姜姜,他的奶奶非常自豪,指着墙上的奖状说:“孩子特别懂事,学习很努力,还主动帮我做家务。”记者了解到,姜姜自幼失去父母,由爷爷奶奶照顾。民政部门将他纳入孤儿保障政策,经常来家里看望,密切关注他的成长。

“孩子很上进,我想用这笔钱给他买书和笔等。他还喜欢打篮球,给他买个篮球的话,孩子一定很高兴。”姜姜的奶奶介绍这笔钱计划花在哪儿。

如何将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孤儿身上,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效益?眉山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院内基础设施完善,孤儿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已经有了很好的保障,此次收到这笔钱主要是根据孩子们的意愿,用于提升他们的能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他说:“为了了解孩子们的需求,院里设置了‘童声悄悄话’信箱,征集孩子们的微心愿;成立儿童议事会,鼓励孩子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组织社工与孩子们谈心聊天,了解孩子们的想法。”

对于困难群众来说,这笔及时到账的暖心补助,能为他们缓解生活压力。

家住大石桥街道的张英(化名)今年87岁,是一名特困人员,患有糖尿病、癌症、风湿等,平时买药花费比较大。“我明天就去把钱取出来,买药、买菜的时候用。”身材瘦削、头发花白的张英热情地招呼前来看望她的民政工作人员,并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

今年54岁的刘军(化名)是成都市锦江区成龙路街道蓝谷地社区的一名特困人员,患有精神障碍,无儿无女,由姐姐、姐夫照顾。“真的是意外之喜,之前社区打电话说发了钱,我们很高兴。”刘军的姐夫告诉记者:“多年来,民政部门、街道、社区一直很关心刘军,经常有志愿者来家里看望他,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刘军身体比较弱,我们想着用这笔钱买一些他爱吃的水果和牛奶等,给他补充营养。”刘军的姐姐告诉记者。

为时刻有人惦记感到幸福

通讯员   阮梦勤

“超超,你最近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都还好吧?前几天发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收到了吧?”

“吴阿姨,我最近一切都好,谢谢您的关心。补助前两天已经收到了,真的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

考虑到就读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小超白天要上课,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清风街道城北社区民政助理员吴志红特意傍晚时才给他打电话。

今年19岁的小超原本有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先后去世后,他就一直跟着姑姑生活,属于清风街道的散居孤儿。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党和政府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这份关心和关爱温暖了小超。

放下电话,小超把那张领取补助的银行卡攥在手里看了又看。这张银行卡见证了这些年党和政府对他的关爱。

2014年,小超失去母亲;2019年,父亲也因病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觉得天塌了,生活看不到希望。就在他感觉最无助的时候,清风街道和城北社区的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核实情况,为小超申请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

工作人员前前后后来了好几趟,每次上门时,他们和蔼的态度都让小超感觉很亲切。2020年年初的一天,姑姑把一个信封递到小超面前,告诉他里面是他的生活保障卡。此后,他每月都可以领到1550元基本生活保障金。

2023年8月,小超收到了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前,他获得了“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1万元的助学金,这给了他振翅高飞的勇气和力量。

今年8月13日,吴志红又到小超家走访。一进门,不等小超和姑姑让座,吴志红就高兴地告诉他们,社区又帮小超申领了1万元福彩助学金。听到这个好消息,小超的姑姑拉住吴志红的手,想要说些什么,却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虽然我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忘记我,都会问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学习上有什么需要。”说起这些年的生活,小超感慨颇多,“吴阿姨告诉我,上大学期间,每年都会帮我申请助学金。党和政府的关怀不仅为我带来物质上的帮助,更在精神上给了我支持和鼓励。我不再因为自己是个孤儿而自卑,而是为时刻有人惦记而幸福。”

朴素的心愿实现了

本报记者 祝   闯

添置家电、做臊子……国庆节到来之际,甘肃省的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实现了自己的一些小心愿。这得益于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近日发放的一次性生活补助。

“你的叔叔这个月多发了一笔补助,你注意查看下。”9月26日,一次性生活补助发放完,卓尼县藏巴哇镇民政干事卢喜平就给巴都村下二组特困供养人员尕牛的侄子打去了电话。

得知党和政府发了补助,坐在炕上的尕牛,脸上一下子露出了笑容,当即告诉侄子,他要买个电视机。

原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尕牛的房子前些年进行了装修,搭了火炕,置办了家具,唯独还差台电视机。这次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发放,让他如愿以偿。

相比尕牛,漳县盐井镇盐井村71岁的特困人员颉大娃拿到补助后的想法更加朴实,他想让侄子帮他多买几斤肉,做些臊子。

“我就得意这一口,有臊子吃饭香。”9月27日,盐井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常彩霞到颉大娃家中走访,老人感激地对她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啥也不缺。”

漳县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康春霞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老人的近亲属、供养对象签订了监护协议,并对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日常生活有人照料。逢年过节会组织人员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节日问候。

“我娃现在好着呢,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等她回来,一定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9月27日,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散居孤儿小朱的爷爷接到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的电话后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总想着我娃!”

小朱今年16岁,正在读高一。父母过世后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镇政府得知小朱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把她纳入孤儿保障范围。小朱的爷爷表示,孩子上高中用钱的地方多,他打算用这笔补助金给孩子买些好吃的,剩下的留着买学习资料用。

很多人都帮助过我

本报记者   王   铭

“社区工作人员隔三差五上门嘘寒问暖,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定期帮忙整理家务,节日还会收到暖心的慰问。”9月28日上午,家住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街道西湖社区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凌松柏开心地对记者说,这个月不仅提前收到了特困金,还收到了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发放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正好可以用来买点鸡蛋、牛奶、鱼肉等,过个幸福的国庆佳节。

67岁的凌松柏智力四级残疾,生活能够自理。西湖社区低保专干吴静说,凌松柏老人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总会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他一直热心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配合社区组建小区居民治安巡逻队,还根据经验提示队员们排查小区安全隐患。发现邻居家门上有各种小广告,他就找木板、钉边框,制作了一个告示板,挂在楼栋外面。有了告示板后,楼里乱贴的小广告明显减少。

说起做志愿者的经历,凌松柏指着一旁的姐姐凌捷说:“这都是得益于姐姐的带动。”70岁的凌捷住在邻近的城南路街道天心阁社区,退休后发挥余热,奉献社会,曾被评为“长沙好人”。她坚守父亲嘱托,承担起监护照护姑母的责任,并连续6年承担其大部分的医疗护理费用,直到老人离世。弟弟凌松柏独居,患有多种疾病,需要经常上门照顾。“弟弟每天要吃很多种药,且药量又不同,每次过来,我都会把药按剂量分别放到一个个小格子里,从1号往后排列,让他可以按次序服用。”凌捷说:“父亲留下了‘同胞姊妹、手足之情,贫穷富贵、相互关心,珍惜缘分、相敬如宾,善解情意、携手人生’的32字家训,我们牢记心中,也付诸志愿服务行动中。”

知党恩、感党恩,凌松柏也将好家风践行到生活中。“很多人都帮助过我,我非常愿意走出家门,为身边的人服务。”凌松柏介绍,80多岁的谢奶奶,儿子腿脚不便不能照顾她,自己就帮她买菜、陪她就诊;家门口的蒸菜小店里,店主忙得脚不沾地,在那里吃完饭后,自己也会帮忙收拾客人用餐后的碗筷……凌松柏还被社区评为优秀志愿者和道德模范。

2021年年初,凌松柏突发急病心力衰竭,连续五次被120急救送医。生病后,民政部门对他的服务更加细致了。天心区民政局实行“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确保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日常起居有照应,通过购买专业养老服务,对其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开展针对性巡访关爱,在日常生活、助餐助洁、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帮扶。社区还保持高频次的上门探视、电话跟踪服务,及时发现、有效防范、稳妥化解其居家养老安全风险,让老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暖心守护每一张笑脸

本报记者   周冉冉

秋日的午后,阳光斜斜洒进杜闻(化名)老人家的客厅,给屋里摆放的十几盆绿植镀上了一层金边。

“前几天,村里给我打电话,说给老人发了一笔生活补助,我一查,果真到账了。”杜闻的侄媳妇凤云拿出一本存折,上面显示9月19日补助已发放到位。这本存折上,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生活费、电价补贴、高龄津贴等,一笔一笔清晰显示。

杜闻老人家住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巨野河街道西卢村,是一名聋哑人,而且一只眼睛接近丧失视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常年与侄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一直是我在照顾他。”凤云表示,前几年,老人的侄子去世了,凤云找了新的老伴,却依然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我们就是一家人。一起生活这么多年,已经习惯照顾他了。”凤云笑着指指老人,老人好似能听到一般,点了点头,笑起来露出仅剩的一颗门牙。

“党和政府时刻关心、惦记着老人,太让人感动了!”凤云止不住地感叹。当被问起这笔补助金怎么用时,凤云表示:“快过节了,要给老人多买些好吃的,改善一下伙食。”

济南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本次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助发放工作,市、区(县)两级民政和财政部门联动配合,严格审核发放范围、确定发放名单,规范发放程序。“今年中秋节几乎没有休息,反复核查数据信息,确保补助金快速、准确发放到位。”济南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韩化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