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 闯 今年以来,甘肃省民政厅聚焦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强化低收入人口认定、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让社会救助工作更精准、更及时、更暖心,有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致贫。 认定条件更具体,救助更精准 6月,家住民乐县洪水镇新丰村的村民薛飞收到了两笔救助款,一笔是11228.22元的医疗救助金,另一笔是5600元的临时救助金。 去年年底,48岁的薛飞患了重病,治疗花费3万余元,妻子照顾他的生活,两个儿子一个没有稳定工作、一个还在读书,一家四口靠积蓄度日。今年3月,薛飞向洪水镇政府提出了救助申请。 “接到申请后,洪水镇民政助理员第一时间到薛飞家中进行核查,走访他的邻居和村干部。”民乐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吕成毅告诉记者,经核查,薛飞一家年人均收入超过了当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但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薛飞后续治病有持续支出,他家符合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条件。最终,作为因病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薛飞一家得到了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甘肃省出台《体球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分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困难人员。按照《甘肃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帮扶办法》,认定低收入人口由困难群众在户籍地乡镇(街道)实行一次申请,县级民政部门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分类审核认定。据统计,今年以来,甘肃省已对5.7万余户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害和意外事故导致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给予相应救助。 监测数据更全面,救助更及时 家住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阿拉乡的格桑和妻子平日靠放牧为生,家中母亲身有残疾,还有3个上大学的孩子,经济压力较大。5月14日,阿拉乡包村干部嘉木草收到了低收入人口预警信息:“格桑家有3名大学生,学费支出大。”随后,嘉木草进行了入户核查。 “我们州的农村低保认定标准是年人均收入5580元,格桑一家扣除3个孩子的生活费、学杂费、交通费等,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78元,符合农村低保救助标准。”甘南州民政局工作人员闫贵霞告诉记者,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发出预警后,格桑一家很快被纳入低保范围,碌曲县民政局还对他家给予了临时救助。 闫贵霞表示,对格桑一家的及时救助,得益于甘肃省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甘肃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完善数据录入、数据共享、监测预警、数字监督、转办推送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加大与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的实时数据信息共享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数据信息进行复核比对。 甘肃省民政厅工作人员卢浩栋介绍,甘肃省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办证残疾人,患病住院、患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人员,当年高考被录取且为甘肃省生源的学生纳入监测范围。针对监测对象的身份信息和致困信息,省民政厅每月同卫健、医保等部门开展交叉比对,及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市(州)、县(市、区)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根据预警信息主动上门调查核实,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相应政策。 研判审核更人性,救助更暖心 马华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的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去年7月,他被查出患有重病。为了治病,马华一家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外债,生活陷入困境,向达板镇政府提出救助申请。 考虑到马华的特殊情况,达板镇政府将此事反映给东乡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安排工作人员到马华家中核查,详细了解一家人的情况,核对经济收入和刚性支出,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研判。 临夏州民政局救助科工作人员马义俊介绍,东乡县民政局根据甘肃省民政厅《体球网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中“不得以特定职业、特殊身份为由,未经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直接认定申请家庭符合或者不符合条件”等相关规定,最终将马华家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低保政策落实了,马华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一家人的生活又有盼头了。 卢浩栋告诉记者,为全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甘肃省民政系统通过规范完善准入条件,落实“单人户”施保、财产豁免和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有序扩大救助覆盖范围。 甘肃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把民生保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下一步,省民政厅将在推进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与农村防止返贫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等方面加强配套制度建设,让社会救助政策合力更强、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 (文中困难群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