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 峰 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养老服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天津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十二字工作目标,运用“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十字工作方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探索市场化、连锁化、可持续的老年助餐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津”牌养老方案。 一盘棋统筹,构建“大养老”保障体系 天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实地调研,研究老年助餐服务等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课题调研。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四级书记抓养老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列入市重点绩效专项考核,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设立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强化制度支撑。出台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更多资源向居家养老倾斜。三是强化试点示范。自2019年起以河西区为试点探索建设大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在各区复制推广,形成全市统一的体系架构。 一条线贯穿,健全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天津市在用好财政资金、节约成本、寻求公益慈善力量支持、保证持续运营上想办法,确立全人群服务、全市场运营、多模式共存的思路,自2019年起全面铺开建设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目前已累计服务老年人638万人次,基本实现城镇全覆盖。 一是全人群服务。老人家食堂面向社区全龄人群服务,满足老年餐、儿童餐、工作餐等多样化用餐需求,通过其他年龄段群体的消费增加收入,弥补老年人就餐购买力的不足,保证助餐服务有盈利、可持续。二是全市场运营。坚持“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的思路,不搞“大水漫灌”和“大拆大建”,不在点位建设上投入政府资金。建立补企业、补老人的“双补贴”机制,激发企业以优质服务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效益、为老服务双赢。三是多模式共存。将政策下放给企业,将事权下放到基层,让企业自主运营、参与市场竞争。由街镇、社区和供餐企业“双向选择”,依托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会餐饮企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社区食堂以及村(居)委会等载体设点配餐。结合市场供需等因素,分类配置一、二、三级食堂,在确保能盈利的条件下,推进差异化发展。在监管方面,民政部门会同相关单位统一标识公告,动态“挂摘牌”,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估,实现优胜劣汰、阳光透明。 一张网布局,建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天津市编制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构建“区级一中心、镇级一阵地、村级一场所”格局,推动“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设。 一是在载体建设上打造“三合一”嵌入式机构。实施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所有街镇建设具有养老机构执照、有承接长期护理保险资质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同一载体同步提供机构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和延伸居家养老服务。把机构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延伸到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以日间照料点位的距离优势,节约养老机构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以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优势,解决延伸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不足问题。截至目前,已建成养老服务综合体180个。二是在组织实施上赋能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能干的市场干、企业愿干的企业干、社会组织想干的社会组织干”思路,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鼓励企业自由进驻、多点执业、连锁经营。截至2023年年底,568家专业养老机构和企业承接运营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100%企业化运营,1874家老人家食堂依托市场主体挂牌运营。三是在服务供给上动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组建“一学会四协会一中心”(天津市养老服务与保障学会,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会、天津市养老机构协会、天津市老龄产业协会、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天津市养老服务研究中心),建成10个实训基地、10个培训基地。常态化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孝老敬老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