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相助 让救助更有温度

时间: 2024-06-27 09:15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环节较多、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在街面巡查、站内照料、救助寻亲和源头治理等多个环节,探索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开展合作,聚力推动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让救助更及时、照料更精细、寻亲更高效、回归更稳固,有效保障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的合法权益。日前,本报记者分赴各地救助管理机构,用镜头记录下携手相助的生动实践,见证救助有爱、温暖回家的真情担当。

镜头一:救助更及时

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专业服务

6月24日,盛夏的京城阳光明媚。朝阳区劲松街道农光里市场内,采买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的居民熙熙攘攘……与这幅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静地躺在市场门口木椅上的一位老人。

“张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这两天气温高,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随时跟我们联系。”朝阳区救助管理站开展街面外展巡查的社工马晓薇和志愿者苏博凡一边询问老人情况,一边递上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等。马晓薇告诉记者,张大爷今年61岁,家在市场对面的农光里社区。老人疑似患有精神障碍,多年来一直在街面居住,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和社工每次开展街面巡查都会留意他的情况,对他进行劝导。和老人交流了一会儿后,马晓薇和苏博凡前往下一个重点巡查区域……

据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站长王仕芹介绍,为织密扎牢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发现网”,该站近年来与社工机构合作开展街面外展工作,通过“救助管理站日常街面巡查+社工机构街面外展”的方式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常态化的救助服务,送去食品、衣物等物品,并积极引导、劝说他们进站接受救助。

记者在朝阳区救助管理站外展巡查台账上看到,朝阳区的43个街道(地区)被划分为10个部分,详细标注巡查路线和重点巡查点位。“机构在每个部分都安排了专职社工和志愿者,每天骑着自行车、电动车开展外展服务。”王仕芹介绍,该站还协调街道资源,建立两个社工驿站,为社工和志愿者提供休息、救助物资储存及开展活动的场地。

“社工机构介入救助管理工作,发挥了及时劝导、协助转介等重要作用,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走出困境,有效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同时加强监督管理,让社会组织把作用发挥至最大化。”王仕芹说。

镜头二:照料更精细

用爱营造家的氛围

走进湖南省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处处洋溢着“家”的氛围:接待大厅宽敞明亮,接待人员彬彬有礼;受助人员生活区整洁干净,饭菜营养可口;活动室、阅览室、志愿者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更是常态化发挥作用。对流浪乞讨人员来说,这里是他们临时的“家”。

“近年来,我们倾力打造‘亲情式服务 家庭式关怀’服务品牌,在为受助人员营造温暖环境的同时,引入社工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帮助受助人员纾解焦虑情绪,有针对性地精准帮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主任卞德荣介绍。

家住汉寿县聂家桥乡的张喜(化名),一直栖身在常德市一处酒店的地下室,靠捡废品生活。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街面巡查时发现了张喜,劝导他进站接受救助。此后,工作人员两次护送张喜返乡,但因与亲属、村民没有来往,失去生活圈子的张喜选择继续流浪。中心对张喜开展了50余次心理疏导,协调相关部门为他恢复户籍、办理身份证,帮他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最终,张喜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

东东的父母离婚后,他由父亲蒋某抚养,蒋某唆使东东在街头乞讨,属地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后,将东东送到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进行临时监护。为妥善安置东东,中心安排“爱心妈妈”照顾他的生活,安排社工带着他进行文体娱乐活动。考虑到东东的母亲李某生活较为困难,中心还链接资源,对李某进行帮扶。随后,东东的监护权转给了李某,得到了妥善的监护照料。

“我们将持续用爱营造家的氛围,凝聚社会力量,给予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受更多温暖。”卞德荣说。

镜头三:寻亲更高效 

凝聚各界力量接力跑

近日,在天津市西青区的一个公交站台上,60多岁的邓福(化名)老人突发身体不适出现短暂晕厥,民警将他送至西青区救助管理站进行救助。

“叔叔,您叫什么名字?记得家乡在哪里吗?记得亲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吗?”西青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耐心地询问,可老人神志不清,口音又重,还不会写字,沟通起来十分困难。于是,工作人员带他洗澡、换衣服、吃饭,还帮他拍照片、录视频,为下一步的救助寻亲工作做准备。

西青区救助管理站站长闫少伟告诉记者,像邓福这样身份不明、言语不清的受助人员,工作人员协同公安部门采集人像和DNA信息,通过人口信息库进行比对。“同时,我们还会把照片发到全国救助寻亲网和头条寻人等平台,把短视频发到缘梦警民寻亲平台、各地寻亲工作群和短视频平台等。”闫少伟说。

为帮助邓福寻找家人,西青区救助管理站把上述这些寻亲手段都用上了。最终,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叫小斌的网友留言道:“我听得懂他说的话,应该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离我老家很近。”

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邓福的身份终于确认了。在与十堰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后,西青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将邓福护送返乡。

“帮助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寻亲返乡,是一项彰显社会温情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一同努力。”闫少伟表示,西青区救助管理站今年在拓展救助队伍力量上持续发力,积极探索深度合作机制,引导蓝天救援队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救助寻亲的成功率。

镜头四:回归更稳固 

从源头上解决反复流浪乞讨问题

“多亏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帮助,我现在不仅有了户籍,还能领取政府给予的多项补贴,生活更有奔头了。”在四川省南充市救助管理站近期的一次回访中,今年50岁的耿某激动地说。他患有听力障碍,曾在外流浪多年,户籍也被注销。一次意外受伤后,他被湖北省郧西县救助管理站救助,后被护送回南充。南充市救助管理站为耿某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了解他的需求,联系公安等部门帮他恢复户籍,送他返乡,并把他纳入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定期进行回访。

“我不会再外出流浪了,要好好生活,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帮助。”如今的耿某,在南充市救助管理站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享受了低保、临时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流浪乞讨现象,南充市民政部门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将送返的精神障碍患者、肢体和智力残疾人员、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纳入信息库统一管理,及时反馈至各县(市、区)民政部门,组织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开展回访,落实属地责任。推荐符合就业条件的返乡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针对超过三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南充市民政部门将他们分类安置到福利院、敬老院、精神病医院等民政服务机构,落实特困供养、低保等政策。

“我们不定期开展回访,了解掌握返乡人员生活情况,研判分析他们再次外出流浪乞讨的可能性,及时采取相应救助帮扶措施。”南充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肖容说。

(本报记者   安  娜   祝  闯   王  铭   刘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