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著名行动”深度赋能 千年婺源焕发时代生机

时间: 2024-06-26 09:07   来源:中国社会报

江西省婺源县大鄣山乡和村牌坊。供图/江西省婺源县民政局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婺源,一座镶嵌在赣、皖、浙三省交界的边城,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原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现属江西上饶管辖。

经穷六籍开来学,道继诸儒集大成。作为宋代大儒朱熹的故乡,婺源有着远山青黛、近水含烟的自然风光与古朴淡雅、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在游人眼中,它既是千年村落的沧海遗珠,也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美乡村”。

而今,作为“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县,婺源正以“乡村著名行动”深度赋能“婺源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让千年古县焕发出勃勃生机。

深入挖掘地名文化

赓续千年古县文脉

星江又名婺水,由婺水连缀起来的诸多风景构成了婺源县城的地理标志,其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以贯彻《地名管理条例》为契机,婺源县民政局组织专家学者,以“山、水、村、人、路、树、桥、亭庙”为主线,精心挖掘、整理、撰写各类地名故事122篇,集结为《婺源地名故事》。

婺源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方跃明深度参与了此项工作。他认为,此类挖掘活动,以全新的文化视角为书乡婺源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千年婺源文化的生生不息贡献了民政智慧和力量。

婺源县地名办主任胡蓉花告诉记者,近年来,婺源县依托地名文化研究会,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地名故事”“诗意地名”“地名寻梦”等调研活动,组织出版《婺源地名故事》《婺源地名诗词》《婺源地名散文》等系列读物,拍摄制作《浸润书香的千年》《商埠遗风——汪口》《木商故里是西冲》《红色洙坑》《烽火莒莙》《星火曹门》《地图上的诗意》等影像作品,以优秀地名文化赓续千年古县的根脉。

思溪村,位于婺源县思口镇,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由俞氏建村,初名泗溪,元代后,以鱼(俞)水相依之兆取名思溪。历代村民在外经商,发家致富后多携资故里买田置产、兴建书院,建造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牌坊。

“村落一些古迹的名称和故事在村民口中相传,如果不抓紧挖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思溪村党支部书记金梁告诉记者,在县地名办的指导下,思溪村建立了地名文化展示馆,将古老地名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实体的方式保存下来。目前,婺源县已建成6个地名文化展示馆,其中1个县级地名文化展示馆、5个村级地名文化展示馆。

探索地名标准化处理模式

留住千年村落的古意

婺源县沱川乡河西村的篁村自然村,建村于北宋,名字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建村始祖余道潜,以“文房四宝”意象布局村落,诠释耕读传家传统。因着底蕴深厚的文脉,加上“远山、田园、村落”的诗情画意,篁村引来众多游客。

然而,有地无名、一地多名、有名无标等问题,曾困扰着这个古村落的发展。

“以篁村主路为例,从东到西,有磨路田路、村中路、中横巷、壁篱巷等多个俗称。”沱川乡分管民政工作的金丽娟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篁村地名有分段命名、各自称谓的现象,给地名规范管理和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经过多次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征求村中长者和研究篁村文化历史的专家意见后,河西村“两委”初步将篁村主街道命名为“篁墅街”,取自村口大夫桥上的“凤鸣篁墅”四个字,寓意村庄风光秀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村“两委”组织热心人士提出地名标准化处理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协商确认、沱川乡召开“班子”会议审批、县民政局备案公告等地名命名流程,篁村主街道正式命名为“篁墅街”,标准化的地名标识挂于墙上,为游客指引方向。游客用手机扫一扫地名标志牌上的二维码,还可以了解该地名的来历、含义等。跟着地名游古村落,静默千年的古建筑瞬间有了文化的魂。

据了解,婺源县是当今我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是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胡蓉花介绍,“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婺源县制订全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古村赋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村“两委”组织、村民协商、乡镇审批、县级备案公告的乡村地名标准化处理模式,标准化处理乡村地名458条。同时,引入专业力量,规范开展乡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累计新添乡村标志牌715块,实现了古村地名标志全覆盖,为群众生活、游客出行提供了准确、便捷的导览服务,让千年古县古意绵长。

织密乡村地名网

打造信息共享“供应站”

徽派建筑掩映青山绿水,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因“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筑巢繁衍和绝佳的写生地而声名鹊起后,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社非遗馆等随处可见,游人整日熙攘不绝。

远方来客怎样才能在寻常巷陌中快速找到理想的休闲去处呢?婺源县依托“乡村著名行动”采集小程序,将自然地理实体、乡村的居民点、道路街巷、公共设施和旅游景点等准确规范上图,游客实现了“一图知婺源、一图游婺源”。

石门自然村驻村社工程丹丹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民宿、农家乐等各类信息都上了图,帮助游客解决了“我在哪儿”“我要去的地方在哪儿”的困扰。

婺源县还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将标准地名上传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并动态更新完善,提升乡村地名信息准确度。

胡蓉花告诉记者,准确标准的地名信息借助百度、高德、腾讯等互联网地图平台,极大助力了乡村产业发展。据了解,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全县新增采集上图写生基地、旅游点、民宿、农家乐、种养基地、物流公司等各类信息3460余条,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息共享“供应站”。

县民政局党组书记李得红表示,婺源县将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加快推动全县地名建设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