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华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投资145万元,盘活利用废弃的横街电影院,通过精心设计和加固改造,将其打造为具有近代海派风格的横街村文化礼堂。然而,文化礼堂建成后,在运营过程中却出现了思维概念化、使用局限化、活动无感化等问题,导致场所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浪费。
为改善这一局面,南浔镇按照政府扶持、民间运作、专业管理、三方受益的运作模式,引入湖州市南浔区协和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参与横街村文化礼堂的日常运营工作。
中心入驻后,横街村文化礼堂焕然一新,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群众常来,真正成为活跃在百姓身边的精神家园,起到了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促进和谐稳定的作用。 聚人气,专业力量赋新生
中心坚持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守正创新、特色引领,内育素材、外树品牌的工作理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各项工作,通过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有温度有深度的志愿服务和有底蕴扬正气的文化大餐,推动礼堂活动常态化。
以横街村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为切入点,以“书蕴古今、阅聚知音”为精神内核,中心找准礼堂定位,结合村里的文化特色和资源,通过“1+N”模式(1名专职社工+N名文化志愿者),组建由村干部、“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文艺骨干组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工作,做好文化、服务、培训“你点我送”的点单式服务。 展活力,多元服务促参与
中心始终坚持多元共治的理念,不仅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紧密合作,还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文化礼堂的管理和活动。中心入驻文化礼堂后,挖掘了30余名乡村文化骨干,组建起4支文化宣讲队伍,聘请文化顾问,开展文化艺术类课程30余课(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
同时,中心引入“文化议事厅”的概念,组织协商议事12场。坚持“家风+非遗”,活化周边资源,培育了一支由银龄长者、退役老兵、全职妈妈、学生等组成的“家事”宣传团,每月开展“亲子共学好家风”课堂,每周开展亲子读书会,全年组织亲子研学活动4次,打卡古镇人文古迹,聆听家风好故事。同时,以剪纸文化为重点,成立非遗匠师工作室,汇聚非遗匠人,定期开展竹编、剪纸、茶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在文化礼堂生生不息。 送文化,用活载体露头角
中心打造特色文化集市,链接农业、卫计、妇联等多部门力量,实现跨域资源高效整合,每季度组织1次互动活动,让群众在走进有品位、不落俗的文化礼堂时,既能办实事解难题,也能抵达心中的“诗和远方”。
围绕“品质养老”这一主题,中心打造了银龄讲堂,针对老年群体设计了智能设备教学课程,帮助100余位老年人缓解“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障碍。中心还举办了横街村首届纳凉晚会,邀请村民欢聚一堂、共话丰收。
横街村文化礼堂的“蜕变”之路,充分展示了社会组织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专业化的介入和多元化的服务创新,中心成功地将礼堂打造成村民的精神家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聚集地,每天都有大量村民来此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探索出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