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在江苏,一场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行动正在展开。 自2022年“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省民政厅等10部门制订相关实施方案,13个试点地区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为中心,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拓展不同类型的协同关爱服务,构建了以“苏童成长”为主品牌的工作矩阵,为广大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港湾。 数据为翼,精准赋能四色管理 “您有4条告警信息未读。”在南京市江北新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儿童关爱平台大屏上,提示信息清晰列出,1人材料需年检,3人即将超龄。 平台的功能不仅于此。在场所管理板块,全区94家未保场所均接入视频监控,随时可查看活动开展情况;数据统计板块,困境儿童、保障资金、服务次数实时更新,相应数据一目了然;申请审批板块,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全流程线上审批,最快实现申请当天通过,申请人也能在“我的南京”应用程序看到申请全过程…… “未保中心用5年时间耗资500余万元,打造儿童关爱平台,逐步补充完善各项数据,实现使用便捷、数据精准、办事高效。”南京市江北新区卫生健康和民政局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桑菁华一边介绍,一边点开了一名困境儿童的信息资料,通过平台,清晰显示该儿童处于四色管理中的红色管理,困境现状、走访情况、救助资金、家庭图谱等一目了然。“未来,AI、大数据等技术日趋成熟,我相信技术能为困境儿童精准保障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近年来,江苏省将困境儿童拓展细化为6大类、57小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类保障体系。同时,实施动态管理,创立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研制省地方标准《困境儿童风险评估规范》,将6类困境儿童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专业评估儿童监护、心理、行为风险,按照“红黄蓝绿”分级动态管理,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类别化+差异化”的关爱服务。 开门办院,机构专业资源社会共享 走进徐州市社会福利院,记者看到几名小朋友依次将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排成“小火车”,“开”进教室里。他们的家长和老师紧随其后,一堂康复训练课即将开始。 作为徐州市唯一一所儿童福利机构,徐州市社会福利院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等服务,现有孤弃儿童260人。在保障院内儿童康复的基础上,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将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向社会家庭延伸,面向社会开放,形成了儿童康复“开门办院”特色模式。 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小宁,便是“开门办院”模式的受益者。 “孩子1岁多的时候,发现比同龄孩子发育迟缓,那时便辗转找到了市福利院进行康复,至今已经6年了。”小宁的妈妈沈女士一开始希望孩子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但经过多年康复训练和相关知识学习,了解到其中的难处,“过去孩子只会用手抓饭,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经过6年的康复,小宁会用勺子了,也能自己摇摇晃晃地走着去上厕所。对小宁的每一点小小进步,我都无比欣慰。” 像小宁这样到市社会福利院进行康复的孩子,每天有400多人次。“我们承担了全市及淮海经济区范围内2000余名特殊儿童的康复工作,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家长,最远的来自青海。”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永介绍,“我们不仅努力让孩子康复,也用心培训家长,让家长跟着老师一起学、一起练,让孩子在家也能实现长期康复训练。” 截至目前,市社会福利院通过康复训练已将300多名特殊儿童送至普通学校就读,帮助700多名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帮助孤独症患儿自主、从容地回到普通学校,参与社会生活,为众多家庭带来了希望。 今年6月中旬,市福利院将开办特殊教育助理岗位技能培训班,在此之前,还为20多个省份培训了800多位康复师,成为儿童康复研究、教学、训练的示范性专业机构。 据了解,江苏省近年来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统筹推进全省20家儿童福利机构提升“养治教康社”一体化发展水平,所有儿童福利机构100%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目录,100%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班、点),并探索机构外特殊儿童入户筛查、康复治疗、喘息照护等拓展性服务。 南京、无锡、徐州等地的多家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开门办院,在保障好机构内儿童的同时,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逐步向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及其他有需求的儿童延伸服务,使机构内的专业服务惠及更多困境儿童。 以站画圆,服务延伸至城市神经末梢 “乐高爸爸想要下去救小猪,可台阶太高了,他怎样下去?”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用面条当绳子!”“用小蝴蝶做翅膀,他能飞下去!”在徐州市经开区东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积极踊跃喊出答案,好不热闹。 “今天这节是《爱与分享》绘本朗读课,我们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合作,邀请学生们成为志愿者,带着未保站的孩子们一起开展各类活动。”东环街道未保站站长刘维娜说。“通过创建‘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活动品牌,未保站带领辖区内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社区的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学知识、交朋友,帮助孩子们了解社区、认识社会。” 据了解,东环街道下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3.6万,在册困境儿童49名。“除了兜底保障的儿童外,这里外来务工、前来就学的家庭特别多,因此流动儿童也特别多,我们也给予这些孩子同样的关心和关爱。”刘维娜说。 文轩今年8岁了,3年前跟随父母一起搬至东环街道上学,可来了几年,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孩子在家很寂寞,不爱说话,也不爱出门。”文轩的妈妈张红说。然而,来到未保站后,文轩发生了转变。“一开始是回家跟我分享,今天学了什么、玩了什么,后来每周都问我,还有活动吗,下期给我报名了吗,对参加活动特别兴奋、特别期待。所以,只要有时间,我每周都带他来。” 未保站是孩子们的游乐园,也是遇困儿童的避风港。 去年5月,男孩小苍被妈妈扔在了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门口。“这名当时只有5岁的孩子遭遇了家暴,来的时候衣服破破烂烂、脏兮兮的。”桥林街道民政科科长卓传扬回忆,“我们的同事立刻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吃饭,安抚孩子情绪,当晚便让他在站内临时庇护室睡觉,未保站的社工、民政局儿童科的同事彻夜守护。” 后经调查发现,小苍的父母在未结婚的情况下产生情感矛盾,导致孩子受到牵连。“虽然当天凌晨,孩子就被父母接走了,但我们会持续重点关注这个孩子,保障孩子安全成长。” 据悉,桥林街道下辖20个社区,全部涉农,面积大、各类情况复杂。为了保障辖区内119名困境儿童和9800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桥林街道未保站日前开展了全街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评估,摸底是否具有极端行为或倾向,并对有此类风险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 近年来,江苏省累计投入资金9200万元,着力构建四级联动、各有侧重、定位清晰、有机协同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连续6年将巩固提升未保站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全省市、县、乡、村四级儿童福利工作阵地实现全覆盖。同时,开展基层儿童工作队伍能力提升行动,创新举办全省儿童主任实务技能竞赛,努力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更加温暖的关爱和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