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取得新进展

时间: 2024-06-04 09:29   来源:中国社会报

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胥燕红

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是创新救助方式、丰富救助内容、更好满足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的重要举措。静安区民政局总结静安区作为上海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试点单位取得的经验,围绕“静邻暖心”主题,不断深化救助模式,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实”上下功夫

做好制度设计

强化制度保障。静安区民政局先后印发《静安区体球网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活动的通知》《静安区“全周期”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指引》《静安区2023年深化“政策找人”工作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设计,从硬件条件、队伍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方面完善制度,确保服务类社会救助落实落细。

推动阵地建设。静安区以“四有”(有空间、有队伍、有服务、有机制)“三到”(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为目标,通过科学选点布局,在区级和14个街镇分别设立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站点,确保救助服务的便捷性、有效性和可及性,让困难群众有“处”可寻、有“人”可问。

优化队伍体系。静安区着力打造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培育形成“区级+街镇+社区+专业社工”350余名救助顾问梯队。编制《静安区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手册》,开展年度十佳社区救助顾问案例、十佳社区救助顾问评选活动,并定期开展专业化和系统化培训,不断提升救助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在“专”上下功夫

健全配套机制

科学评估“救助入口”。静安区民政局构建困难群众综合需求评估体系,利用专业表单评估困难群体多元需求,并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科学提供帮扶,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近3年来,全区以“桥计划”为依托的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共对1376户家庭开展了年度需求评估,有序推进基本服务5076人次,开展个案管理服务3372人次;开展2465次“两小时伙伴”线上志愿陪伴与支持服务,累计服务时长4930小时。

严格把关“救助出口”。静安区开发了服务类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对服务人员、服务对象、服务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叠加救助政策、救助资源、救助需求等内容。服务类社会救助涵盖了儿童、失业无业人群、妇女、老年人及身心障碍者等在内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群体,构建起从“救助入口”到“救助出口”广覆盖、“物质+服务+心理”多维度的有预警、有追踪、有服务、有发展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体系。

在“融”上下功夫

汇聚更多救助力量

多部门协调整合。静安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联动区医保、教育、公安和司法等职能部门,深化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救助资源共同体。同时,促进救助条线不同层级的功能联动,发挥区级资源整合功能,实现资源的向下畅通,落实街镇级多源头主动发现的优势,实现重点疑难个案的向上反馈,初步实现“群众主动求助”与“政府主动救助”双向并轨。

多元化服务供给。为推动辖区内社会救助资源的扩容提质,静安区民政局联合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公益沙龙等方式,共计吸引235家社会组织、32家爱心企业和1690名志愿者参与到服务类社会救助中。通过联动多方救助主体,盘活辖区内潜在救助资源,救助资源联盟机制初步形成。

多品牌服务矩阵。静安区本着“应救尽救”的原则,不断完善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托底保障类服务、以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支持提升类服务和以个案为主的紧急保护类服务,着力打造具有服务类社会救助特点和可推广性的服务品牌,形成了儿童青少年“花样伙伴”、中青年“赋能提升”、老年人“身心安康”、身心障碍者“融合支持”及大重病家庭“暖心陪伴”五大系列品牌、20余个服务子项目。服务类社会救助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带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