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方 敏 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民政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努力在老有颐养、幼有优育、弱有众扶、残有善助、逝有所安等事关民生福祉的问题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扬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铜陵实际的路径,以实际行动谱写铜陵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探索制度改革 聚焦兜底保障。铜陵市实施重残“单人保”和特困人员住院护理保险,创新推行“低保承诺即审批”改革。2023年,铜陵市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集成改革“四化”联动,从政策人性化、兜底无缝化、救助多元化、办理便利化的角度,探索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机制,推进铜陵市社会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从物质救助向综合型救助转变。 聚焦老有所养。2019年,铜陵市出台并实施了《铜陵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后,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用好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引进省内外知名养老服务企业资源在铜陵市开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市66家养老机构拥有养老床位6979张,其中护理型床位5214张,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100%。针对纳入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改造1331户。2020年,通过试点探索、均衡布局,投入670余万元建设运营了190家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2023年,争取了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获得中央项目资金1328万元,开展了1200余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2415人次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聚焦逝有所安。铜陵市推行惠民殡葬政策。2016年,印发《铜陵市城乡惠民殡葬实施意见》,全市惠民殡葬工作朝着普惠性方向转变,基本实现了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建立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葬费用减免制度,免费提供300元以内的普惠骨灰盒。制度实施以来,全市享受惠民殡葬服务的人数达67164人,惠民殡葬资金合计5851万元。2022年,正式将改造提升乡镇公益性公墓纳入铜陵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中,累计投入700余万元,改造提升了22座乡镇公益性公墓。 探索工具革新 数字养老有新面貌。铜陵市引进上海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建设和运营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线上设立呼叫中心及管理平台,为老人提供信息服务、生活援助、紧急救助和主动关爱等9大类37小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2020年以来,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累计接收呼叫72854次,完成服务工单90926单,服务时长近202923小时,上门入户走访用户2986余次。线下发展“互联网+养老”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推进助急、助医、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的居家养老“六助”服务,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数据核对有新转变。铜陵市搭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接入安徽省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接铜陵市政府大数据中心,直接共享全市13个部门27家银行42大类信息,实现了“人、车、房、款”四位一体共享核查。通过市核对平台筛查疑点信息,对全市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定期复核,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持续拓展核对覆盖范围,业务涵盖城乡低保、保障性住房、临时救助、支出型贫困、残疾人救助等28项社会救助和民生保障项目。 探索试点创新 以点带面推进婚俗改革。铜陵市开通涉外婚姻登记业务,扎实做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的“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全市婚俗改革试点县(区)占比达75%。发挥婚姻登记机关阵地作用,提供免费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深入挖掘本土传统婚俗文化,在犁桥水镇、永泉小镇等景区演出《犁桥古韵 水镇迎亲》《以母之名 兰自芬芳》等舞台剧。依托“We社区”智慧应用平台,发挥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推动婚俗改革进景区、进校园、进家庭。 以小见大发挥慈善作用。铜陵市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有步骤地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打通慈善资源参与基层治理的通道,规范引导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建立供给与需求互动机制。依托36个乡镇(街道)社工站,重点关注孤寡老人、高龄独居老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完成一批“微心愿”。依托慈善组织常态化开展募捐项目,近年来,策划了“幸福家园”“助力前行”“铜草花开关爱儿童”等8个线上慈善项目。目前,全市已设立了26支社区慈善基金,资金总量达140余万元,开展专业服务72次,惠及群体5000余人次。 以微知著优化养老服务。铜陵市以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机构养老、助餐、医养结合、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创建铜官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技术示范、普惠养老”的原则,推动标准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物业+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铜陵市义安区开展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推广“以老养老”抵偿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慈善”方式,倡导村企乡贤积极参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试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