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景莹 姜雪芹 2024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 “助残”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是公益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多年来,各级福彩公益金在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大力支持助残公益项目,助推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人生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福彩公益金为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助残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让更多残障人士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D打印康复辅具更大程度满足个性需求 资料图片: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展出的3D打印矫形鞋垫受到关注。 供图/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 “以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自从穿上3D打印辅具,我不但可以分担家务,还能买菜做饭,甚至搬运煤气罐。”卢先生家住湖北武汉,年轻时因工伤失去了双腿。依托数字化技术制作的3D打印辅具,他实现从无法站立到最远能走5里路的转变。 卢先生说的3D打印辅具,是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3D打印一体化小腿假肢。与传统假肢相比,其具有轻便、透气、防水的特点,穿戴起来更舒适,实现了假肢制作技术的提档升级。 在福彩公益金支持下,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于2022年自行研发或改进了5款新产品,获得国家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证书2项、国家专利3项。 “相较于传统海绵假肢装饰外壳,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小腿假肢装饰外壳由柔性尼龙材料制成,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适用范围更广,美观、轻便且防水。”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主任付方华称,前掌后跟独立分开连接以及更长的力臂设计,大大提高假肢的储能效果。 研发新产品的同时,在福彩公益金支持下,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成数字化技术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备购置,以假肢矫形康复辅具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与匹配式矫形鞋垫为重点应用方向。 养老机构在住老人刘女士,就是矫形鞋垫的受益者。老人有平足、前足变形、拇外翻、厚茧疼痛症状,长期卧床。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通过足底压力扫描与修型,为老人量身定制了一双矫形鞋垫,还印上了她喜欢的花纹图案。 付方华介绍,3D打印矫形鞋垫全名为矫形鞋垫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由3D打印机、足底分析平台、体态分析平台等3部分组成。该鞋垫能够有效帮助扁平足、高弓足、内外翻足、糖尿病足等人群改善足部功能、缓解足部压力,辅助达到矫正足部畸形、缓解疼痛的作用。 穿着舒适的矫形鞋垫,老人的足弓得到支持,可以下床走动。一段时间后,其拇外翻症状有所减轻,走路越来越轻松。 更精准、更有效,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优势。数字化技术服务中心借助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实现由单一传统工艺生产向数字化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设计制造模式转变,拓展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升了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比重,形成了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高质量、高效率生产模式及生产平台。 2012年—2023年,由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组织实施的“爱心助残行动”,为省内特困对象、低保对象、脱贫户家庭对象中的残障人员和民政公办福利机构,提供配置假肢、护理床、轮椅车、沐浴椅、助行器、手杖等普及型康复辅具,累计服务9000余人次。此外,福彩公益金还支持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连续多年开展荣军服务项目、残疾退役军人服务项目等。 “在福彩公益金支持下,中心致力于更大程度满足功能障碍人员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付方华表示。 智能假肢 提供全面康复支持 辅助器具适配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假肢在科技助残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给更多残疾人提供全面、综合的康复支持,让他们重拾信心、融入社会,在福彩公益金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连续17年实施“义肢助残”项目,以新技术、新材料提升辅具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 赵金龙是一名大学生,先天右腿畸形让他难以跨过心里那道坎,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今年3月,赵金龙成为“义肢助残”项目受益者,穿戴上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为其制作的特殊假肢。 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党总支书记陈湘宏介绍,中心技术团队采用科学取型方法,在适配、设计和功能多样性方面做到个性化,“先进的材料结合涤纶纤维和玻璃纤维,提高了假肢与残肢的适配度。仿生学的设计理念结合人体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在使用者行走、跑步时,假肢脚板均可以提供稳固的支撑,并具有减震作用。” “假肢不但弥补了身体缺陷,还让我拥有了自信心。”赵金龙说,“我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甚至走得更远。”如今,他的社交圈和生活圈变得更大更宽了。 除了功能和外观上的提升,智能假肢的优势还体现在心理层面。肌电假肢的穿戴者张彦尧,对此深有体会。 因高压电击伤,张彦尧不得不接受双前臂截肢的残酷现实。针对张彦尧的实际情况,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技术团队为其适配了美容手和肌电手。 “张彦尧右手佩戴的肌电假肢,是一款通过捕捉残存肢体产生的生物肌电信号来控制假肢动作的高科技产品。”陈湘宏告诉记者,它的运作原理是基于截肢者大脑神经支配残肢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信号。这些信号经过精确的放大处理后,将作为控制微型电机的关键输入,进而驱动传动系统,确保假手能够按照使用者的意愿灵活运动。 肌电假肢直感性强、控制灵活、使用便捷,成为现代上肢假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可以根据需求调节运动速度和力量大小,满足了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深受上肢截肢患者的青睐。 专业技术人员杨文伟介绍,肌电假肢在佩戴舒适度方面也表现出色。通过采用特制的假肢接受腔,实现了假肢与患者残肢的紧密连接,既保证了穿戴的稳固性,又避免了压痛感,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使用体验和生活质量。 “现在,我可以轻松抓握物品、开关门了,这些都是以前无法做到的。”随着对肌电假肢的逐渐适应,张彦尧可以通过简单的肌肉收缩来控制假肢的动作,他感慨道,“肌电假肢仿佛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让我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一直关注肌电假肢使用者的情况,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对假肢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云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平说,“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更多截肢患者带来福音。” 自2007年实施“义肢助残”项目以来,云南省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1.04亿元,重点为城乡困难群众中的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员,以及民政福利机构中的残疾人、老年人配置假肢、矫形器、助听器、轮椅、拐杖、护理床、助行器、助浴器等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康复辅具适配服务20752人次,适配大小腿假肢、左右手假肢6719具,验配助听器4526台,配置矫形器、轮椅、拐杖、护理床、助行器及助浴器等9507具(辆、支)。 运用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实现了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服务。陈湘宏表示,下一步,中心将积极探索康复辅具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康复支持。 定制式气导助听器 还听障老人有声世界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耳朵逐渐发生进行性听力减退,造成听力下降。数据显示,65岁—75岁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60%左右。 解决老年人听力障碍最直接的救治办法是配置助听器。然而,助听器价格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让家庭困难的老年人难以负担。 今年67岁的黎先生,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星岛湖镇采木村,患听力障碍多年。“之前戴的是500多元的助听器。”用了几次后,黎先生感觉效果不理想,便不再佩戴。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安排福彩公益金开展“贫困老年人听力康复工程”,由自治区假肢康复中心承接实施,为像黎先生这样的家庭困难老年人带去福音。 听说项目提供的助听器可以解决听力问题,黎先生起初有些不太相信。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他勉强接受了检查和验配。根据检查结果,为黎先生适配了气导助听器。 自治区假肢康复中心业务科科长罗新启告诉记者,这是一款定制式气导助听器,可电脑编程,具备独立调节20个通道和4种接听模式,防噪防水。 戴上新配的助听器,黎先生瞬间感受到了不同,不仅能听到,还能听得清楚。如今,无论是做农活还是日常生活,他已经离不开这个小小的助听器。 罗新启介绍,个性化助听器验配服务,可以让听障老人重返有声世界,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家庭困难老人来说,更是减轻了家庭负担。” 来自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的陈先生,今年70岁,因严重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之前,他和家人交流几乎靠吼,还经常答非所问。久而久之,陈先生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2023年,陈先生被项目纳入救助范围。戴上定制的助听器,陈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听到你们讲话了!”佩戴之初,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手护着助听器,生怕掉地上摔坏。 2020年至今,“贫困老年人听力康复工程”得到800万元福彩公益金资助,先后走进南宁、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河池、来宾等9个市45个县(市、区),服务听障老人1416人。 网络教育 点亮孤残儿童未来 “未来的我拥有一辆小汽车,可以开着它去周游世界。”孤残儿童林林在一堂计算机课上,利用电脑绘画表达对未来的畅想。 在安徽省蚌埠市社会福利院的网络教育班,有十几名像林林一样的孩子,多数是脑瘫儿童或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他们通过计算机课,不仅锻炼了手指灵活力和思维能力,还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孤残儿童的康复、启智、特教等问题,是儿童福利机构的大课题。蚌埠市社会福利院以医疗康复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成立“成蝶工作室”,采取医养融合、整体康复训练、阶梯式教育等模式,护佑孤残儿童成长,助其破茧成蝶。其中,在教育方面,福利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接受能力的孩子,设立智慧树班、糖宝班、律动舞蹈班、网络教育班等多个特殊教育班型,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支持。 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主任陈斌介绍,网络教育班的设立旨在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普及,让孩子们提高认知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为将来就业和融入社会打基础。然而,其成立之初就遇到了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难题。为此,福利院积极与禹会区陈郢小学开展合作,为孩子们定制“送教上门”课程。其间,蚌埠第二中学为网络教育班捐赠了一批旧电脑,让孩子们练习上机操作。 2021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专项资金拨付22万元,为福利院建设电教馆,更新电脑设备,添置具有录播功能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这些新设备可以多次回放,让孩子们熟悉掌握课堂内容。”网络教育班的班主任王玉飞告诉记者,依托院电教馆的教学资源,福利院在提高特殊教育水平上持续发力,通过“院内网络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的方式,让不能随班就读的肢残、智力障碍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从认识拼音到学习打字,再到使用软件,网络教育班的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网络上获取知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 小锦因为先天性唇腭裂,言语表达不清,比较自卑内向,在网络教育班学习后,变得自信、开朗、懂感恩、会主动帮助他人;牛牛因家庭变故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双腿截肢的他学会了打字,还会用电脑软件绘画,希望将来能找一份相关工作;千禧和林林希望通过学习走出去,将来在社会自立……王玉飞细数着孩子们的梦想和这些年的变化。 记者从网络教育班张贴的课程表上看到,孩子们每天学习的课程不仅有计算机、语文、数学、阅读等常规课程,还有健康卫生、手工以及社会实践等拓展课程。 陈斌介绍,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福利院打造了一间沉浸式体验室,将互动与场景、知识与游戏、展示与体验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娱乐和体验中感受数字技术的奇妙;同时,积极探索社会融合教育路径,丰富孩子们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孩子走出去拓展视野。 在蚌埠市博物馆,孩子们参观蚌埠历史文化、淮河历史文化等多个展厅,感受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辅助下还原的众多历史场景,拓宽了对外界社会的认知;在蚌埠市科技馆,孩子们观看机器人、电磁世界舱、声光乐园舱等展区,亲身体验智能穿衣,感受科技的神奇与魅力;在国防教育综合基地,孩子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仅2023年,网络教育班就开展社会融合教育10余次。 网络教育班的成立和发展为蚌埠市社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提供了便利和高效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孩子们更多地获得学习资源。陈斌说,这其中有福利彩票的关爱与支持,每年春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蚌埠市福彩中心工作人员都会来到院里,为孩子们送上关爱物资,助力他们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