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助残是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体球网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搜索显示,我国助残类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数量众多。这些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助残活动,促进了残疾人自尊、自信和自立。在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今日刊登一组稿件,展示部分获得省级慈善奖的助残社会组织、项目和个人风采,助力推进残疾人权益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做残疾人靠得住的守护人 江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盛斌向残疾儿童发放学习资料。受访者供图 姓名:盛斌 职务:江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奖项:第三届“赣鄱慈善奖”优秀慈善工作者 主要事迹:从事残疾人工作30年,带领基金会开展了助听、助行、助学等63个公益项目,募集资金2900余万元,服务残疾人12万余名。 本报记者 翟 倩 “残疾人有的‘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有的‘有米下不了锅’‘有水到不了嘴’,为他们服务一定要设身处地,努力成为他们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守护人。”这是江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盛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一名聋儿语训老师到江西省残疾儿童康复评估专家库专家,再到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盛斌始终在残疾人事业中深耕。2020年以来,在盛斌的带领下,基金会开展了助听、助行、助学等63个公益项目,涉及残疾人康复、托养、就业以及心理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 设身处地 尽力而为 “我从事残疾人工作30年,前26年在一线做残疾儿童康复,一直跟残疾人、残疾人家属、残疾人工作者打交道。”回忆从事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时孩子的无助、家长的无奈、家庭的苦楚,盛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候,我的想法就是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好每一个孩子,让更多的孩子早日回归社会,让更多的家庭有盼头。” 2020年,盛斌被组织推荐到基金会任常务副理事长,身份的转变丝毫未改变她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初心、对残疾人事业的挚爱。 “我常常想,如果我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我该怎么办?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和支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要把残疾人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努力使残疾人期待的事成为基金会要干的事、使基金会在干的事成为残疾人拥护并积极参与的事、使基金会干成的事成为残疾人受益并称赞叫好的事。”盛斌说。 盛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22年开始,她带领基金会发起“折翼天使助飞计划”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筹款的方式,补贴0—15周岁的困难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报销后的自负费用,帮助这些孩子实现长期稳定的康复训练。“迄今为止,项目累计帮助了104名困难残疾儿童,受到了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家长的一致认可。”盛斌说。 今年7岁的小菊是一名聋哑儿童,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和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折翼天使助飞计划”项目实施后,小菊得到了资助,能持续到专业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如今,小菊已经学会了读唇语,并能简单发声,还能叫爷爷和老师。”说起残疾儿童的变化,盛斌很是欣慰。 “残疾儿童康复越早越好。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在最佳时期得到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盛斌说。 建强自身 拓展广度 “做公益慈善是一个从‘捐’到‘助’再到‘创’的过程。”盛斌说,“‘捐’是基金会的主责主业;‘助’则要把募集来的资金实打实地用到刀刃上,‘创’就是将捐和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公益慈善成效。” 如何“创”,盛斌有自己的一套思路。 “基金会自身必须规范运行。”盛斌介绍,目前,基金会有10名专职工作人员。“我们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学懂弄通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明令禁止,确保基金会发展更加规范。”在盛斌的推动下,基金会实现了“一事一思、一事一议、一事一结”工作机制,建立了部门提议、党组织同意、理事会决议的“一提二议”工作制度,既提升了队伍依法依规依章程办事的能力水平,也形成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运行机制。 盛斌认为,只有自身建设规范,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资源帮助困难残疾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还要拓宽慈善广度。”在盛斌看来,做好慈善事业要协调多方力量,“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残疾人群体,但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基金会要起到桥梁作用,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首先是与同行谈合作。基金会与湖南博爱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合作,在江西省开展“集善江西·书香助学”项目,为有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及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捐赠书籍,共募得善款360多万元,惠及205家单位和2.2万名孩子。 其次是进社会找资源。2023年12月,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基金会第一时间发起“集善江西·援助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公益慈善项目,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共募集资金39.9万余元,全部捐给甘肃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于援助地震灾区。 最后是向公众作宣传。线下,基金会采取建设廊道文化、定制环保手提袋、印制宣传手册、制作志愿者马甲等方式,宣传公益慈善项目;线上,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救助情况及效果,接受社会监督。 “做慈善,一定要情况‘明’、操守‘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我们所有募捐情况、执行情况都公布在网站中、晾晒在阳光下。”盛斌自豪地说,“2022、2023年度,基金会的中基透明指数全部满分!” “慈善无大小,皆为款款深情。”盛斌说,“我会在公益慈善这条路上继续前行,集万千爱心,为残疾人做实事、谋福祉。” “手语姐姐”用指尖为爱发声 获奖单位: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 所获荣誉:第七届“浙江慈善奖”志愿服务奖 服务内容: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围绕手语培训、手语无障碍公共服务、手语宣传、无障碍理念推广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发起了一批特色助残项目。同时,培养手语翻译人才,链接社会资源,为听障群体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谭凤玲 浙江省杭州市现有持证残疾人24.75万,其中听力残疾人4.5万。一直以来,听力残疾人在外出办事时对手语翻译的需求较大,但难以找到手语翻译人员,长期存在沟通难的问题。 2010年,杭州市的毛董莱等手语志愿者、爱好者发起成立了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志愿服务队。2021年,服务队升级为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杭州“手语姐姐”中心),是浙江省首个专业的手语无障碍服务机构。 线上,杭州“手语姐姐”中心会同数智团队共同开发了“手语姐姐”远程翻译系统。只要点开软件,就能为听力残疾人实时提供远程手语翻译服务。目前,“手语姐姐”实时在线翻译系统已在行政服务中心、街道办事窗口及银行、医院等机构上线使用,满足了听力残疾人在这些机构办事时的交流需求。中心还开通了24小时视频服务专线。 线下,杭州“手语姐姐”中心建立了一支服务团队。听力残疾人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预约自己需要的服务,专业手语老师会在约定时间到达约定地点,为听力残疾人免费提供翻译服务,服务范围涉及生活办事、行政服务、金融服务、司法调解、看病就医等。 最具特色的是,杭州“手语姐姐”中心在杭州市党群服务中心、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浙江省人民医院等10家单位设置了手语无障碍公共服务点,为听力残疾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杭州“手语姐姐”中心已在更多单位设置了无障碍公共服务点,“线上”“线下”协同,初步形成了手语翻译无障碍服务网络。 为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听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杭州“手语姐姐”中心以推进手语服务公共化为出发点,借助喜马拉雅等平台,推广手语公开课。同时,为铁路、城市轨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手语知识,方便开展服务;为中小学、社会组织开设手语公开课,通过他们让更多人了解手语、参与手语翻译服务。中心还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不断推送热点手语信息,吸引网民参与到爱心助残的队伍中,营造出社会联动支持、残健共融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外,杭州“手语姐姐”中心还与街道、社区联动,为听力残疾人寻找创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有3家“手语姐姐”无声咖啡和一家无声烘焙店落地杭州。 通过线上服务预约平台、在线实时远程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场所定点定时服务,杭州“手语姐姐”中心赢得了口碑。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杭州“手语姐姐”中心团队为听障群体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全力保障了无障碍沟通。 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歇一歇 在四川省江安县重度残疾人黄任郁(化名)家,“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志愿者(右)一边和黄任郁聊天,一边帮她家干农活。供图/魏玉珍 项目名称:“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 实施单位: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所获荣誉:第四届“四川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项目介绍:该项目招募轻度残疾人,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人提供助残喘息、助残康复、助残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主要解决轻度残疾人就业、重度残疾人专业照料、重度残疾人照料人“喘息”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2023年年底,该项目共募集资金400余万元,服务5000多户残疾人家庭。 本报记者 赵晓明 谁是助残“陀螺人”? 洗脸刷牙、穿衣脱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些重度残疾人而言却难如登天,需要亲友的长期帮助。照顾重度残疾人的亲友,每天就像陀螺一样旋转、奔忙,除了身体的重压,心里的压抑更是难以释怀。他们,被称为助残“陀螺人”,急需有人分担重压,让他们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 聚焦助残“陀螺人”的期盼,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2019年发起“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据基金会理事长税益中介绍,项目工作人员、志愿者很多是当地的轻度残疾人,经过技能培训后,到重度残疾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项目还为助残“陀螺人”提供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服务,让他们从身心上都能喘口气、歇一歇。 江安县的彭刚(化名)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连续30多年照顾脑瘫女儿彭燕妮,彭刚夫妻俩逐渐有点力不从心。 女儿出生没多久,彭刚夫妻俩便发现,女儿有些不一样。经过诊断,女儿患有先天性脑瘫。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照顾女儿成为彭刚夫妻俩的难事儿。商议后,彭刚辞去了化工厂的工作,在自家楼下干起了保安。 由于身体问题,普通轮椅不能让彭燕妮坐稳。彭刚便为她量身打造了一把专属的椅子。平日里,彭刚夫妻俩便围绕着椅子上的彭燕妮转,一日不停歇。 随着年龄增长,彭刚夫妻俩的体力和精力逐渐跟不上女儿的照料需求。“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工作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将他们家纳入了帮扶范围。 近几年来,项目志愿者每周定期上门,帮助彭刚一家做家务、照料彭燕妮,还推着轮椅带没怎么出过门的彭燕妮去外面感受大自然。这让彭刚夫妻俩享受到了片刻的轻松,这对他们来说已弥足珍贵。 年轻时身强体壮的黄书喜,在一次务工中意外受伤,下肢截瘫,只得与听力四级残疾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照料卧床的儿子十多年,黄书喜的母亲也在一天天老去,身体慢慢变差。他家被纳入“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帮扶对象后,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助黄书喜一家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志愿者还对他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解决了黄书喜的洗澡难题。 曾艳是“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的一名志愿者。多年前,曾艳生病卧床,只能依靠亲友照料,深知当时自己的苦和亲友的难。病愈康复并成为志愿者后,曾艳更能理解重度残疾人的不容易:“我卧床那会儿,给我什么物质帮扶,都不如有个人能在身边照料。” 加入项目后,曾艳为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基础的家务帮扶,农忙时,也会帮他们干农活、晾晒稻谷。在集市上看到什么好吃的,曾艳会给帮扶对象带一份,分享美食和见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轻度残疾人主动站了出来,帮扶重度残疾人。 年近60岁的黄任郁因脑溢血偏瘫,“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将她列为帮扶对象,由志愿者对他进行穴位按摩、康复训练,但黄任郁多次因为疼痛想要放弃。 看到黄任郁的状态不佳,轻度残疾的项目工作人员李峰多次劝导:“医生说我能从手术里活下来是一个奇迹,能熬过康复训练重新站起来又是另一个奇迹。你不要放弃自己,我们一起再创造一个奇迹。” 在一次次的鼓励下,黄任郁熬过了一次次的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够拄着拐棍在院子里慢慢散步,甚至能给家人和自己做饭了。 与李峰一样,江安县大妙镇的轻度残疾人张金福也是项目的志愿者之一。“参加培训后,我现在在陪护方面很专业,经常被帮扶的残疾人感谢、夸奖,我越来越有信心陪护好他们了。”张金福说。 江安县残联是项目的实施方之一,其理事长魏玉珍告诉记者,招募轻度残疾人参与,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按照项目产品化、产品品牌化的思路,我们将在助残喘息、助残康复、助残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建立专项资金,推动项目长久发展。”税益中说。 (文中所有残疾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