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困老人生活无忧

时间: 2024-05-14 09:30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张伟涛

今年68岁的何某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城中区中南街道,是名特困人员。因患有多种疾病,经常需要到医院住院治疗。以前,因缺少人员陪护,他一直不愿住院,导致身体每况愈下;如今,生病需要住院治疗时,何某只需告知社区,经过街道和区民政局评估复核后,第一时间就会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到医院陪护,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2023年以来,何某的身体越来越好,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2022年以来,柳州市以特困人员“物质救助+关爱服务”创新试点为牵引,积极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农村互助关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等,切实让特困人员的生活得到保障。

入户问需求

丁柳红是柳州市柳南区红蜡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在柳州市开展“物质救助+关爱服务”试点后,服务中心与柳南区民政局签订了为特困人员提供关爱服务的协议,她也成为一名访视员,定期入户探访特困人员,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解决困难。

2023年的一天,丁柳红到72岁的独居老人邓荣华家探视时,了解到邓荣华近期身体不适,她随即向服务中心反馈,安排特勤人员为邓荣华提供送诊等助医服务。但特勤人员按约定时间上门时,却发现邓荣华家敲门不开、电话也没人接。

“邓荣华是名特困人员,患有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意识到风险的丁柳红马上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请人开锁。进入房间后,丁柳红发现邓荣华躺在床上无法动弹,表情很痛苦,遂立即联系救护车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并为他申请了住院陪护等助医服务。

红蜡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担着柳南区300多名特困人员的关爱服务工作。中心负责人李雁告诉记者,中心安排社工开展日常入户探访,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后,会第一时间链接资源,帮服务对象解决难题。“中心还安排有专门的特勤人员,负责为需要就医的人员提供送诊、办理住院手续等服务。”李雁说。

72岁的黄女士是柳南区银山街道的一名独居老人,身患多种疾病。社工和访视员入户走访时了解到,黄女士因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生活面临很多困难。根据此情况,社工帮她申请了适老化与智能化家居改造,每月提供两次上门生活照料服务,并链接同楼层的邻里志愿者,照看她的日常生活。2023年以来,黄女士多次住院治疗,红蜡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每次都派出特勤人员帮她办理住院手续及出院结算。黄女士激动地说:“以前生病住院时,都是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感觉很无助;现在有了你们的关爱和帮助,心里暖暖的。”

政府购买服务,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安排社工为特困人员提供日常探望、心理疏导、送医送药等服务……这些是柳州市开展“物质救助+关爱服务”的特点。据介绍,各区在开展试点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本土孵化的社会组织开展特困人员关爱服务,有力提升了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互助送服务

90岁的特困老人龙某某家住柳城县古砦乡云峰村,因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平日生活由亲戚照顾。在开展“物质救助+关爱服务”试点后,村社工站将其纳入重点关爱对象,社工和志愿者定期入户帮他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剪发剃须,天气好时,还扶着他坐在家门口晒晒太阳,陪他聊聊天。一系列的服务关爱,让老人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为打通村屯服务关爱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最后一公里”,柳州市开展了一系列农村互助关爱服务活动。市民政局等部门印发了“党建引领 乡村守望”农村互助关爱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整合社会救助、社区治理、养老服务、慈善社工等专业资源,利用现有村级服务场所,设立村级社会救助服务站、社工服务站、志愿服务站和慈善服务站, “四站融合”构建起农村特殊服务对象互助关爱服务体系,补足补强农村特困人员关爱服务工作的短板弱项。

柳北区石碑坪镇通过搭建镇社工站—村社工室—屯志愿者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组建起一支由5名驻村社工、28名屯级志愿者组成的村屯互助关爱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入户访视,及时了解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把乡镇社会工作服务延伸到村屯,及时解决特困人员等服务对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广参与

柳南区河西街道的文某某是位独居老人。近期,她因患病需卧床休息,无法外出采买生活用品,吃饭成了问题。于是,她通过健康手环上的“紧急预警”功能,呼叫紧急联系人。社区“左邻右社”服务站点的工作人员在系统上收到老人的求助后,立即联系她询问情况,并按照她的需求购买好物品送到家中。

在开展“物质救助+关爱服务”过程中,柳州市积极引导企业、商家等社会力量参与,为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搭建商家联盟平台,在柳州市城市商圈“老有所依”应用程序上线特困人员一键呼救功能。独居特困人员遇到突发状况时,只需一键呼救,后台会立即安排人员入户,及时解决问题。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物质救助+关爱服务”过程中,柳州市紧盯重点难点,着力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特困人员关爱服务工作精准落实难、服务对象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建立“五社联动”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探望、心理疏导、住院陪护等服务;通过创新开展农村互助关爱服务活动,利用现有村级服务场所,构建起农村服务对象的互助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城市社区积极探索智慧救助模式。

“‘物质救助+关爱服务’的开展,建立和完善了特殊民政服务对象访视制度、特困人员住院陪护服务制度,探索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柳州特色的救助新模式。”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特困人员日常访视11万多人次,协助就医4100多人次,安排住院陪护3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