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苏昆剧院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伴随着婉转吟唱的《牡丹亭》,新人们许下相爱一生的誓言。 百年昆曲,百年好合。作为昆曲发源地,苏州民政将历史文化瑰宝同婚姻登记工作紧密融合,打造了多处仪式感满满的特色“领证地”。 文化,如一眼活泉水,滋养着苏州独有的气质风貌。苏州在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现代民政理念与多元文化充分融合,在多个领域推陈出新,在这片文化沃土中盛放出文明之花。 沉浸式体验穿越时空的爱恋 绿树掩映间,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戏台,两侧挂着楹联,“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书写其上。 戏台上,一对扮作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新人摆出《牡丹亭》同款造型,身后的红喜字氛围感十足。 新人秧秧将这组在江苏省苏昆剧院婚姻登记服务中心领证时拍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并配文“没约到耦园,却在昆剧院演了一出《牡丹亭》。结婚快去昆剧院!” 新人们跃跃欲试,想在这样仪式感十足的地方登记结婚。秧秧遗憾错过的耦园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同样热闹非凡。 载酒堂、听橹楼、魁星阁、吾爱亭……耦园内处处皆景,新人们有的身穿婚纱或秀禾服,有的精心搭配了汉服。厅堂、长廊、花窗中,“咔嚓、咔嚓……”拍照声不绝于耳。 “园林中古色古香的景致很美,耦园这个名字寓意也很好,佳偶天成,非常浪漫。”一位刚登记的新人表示,听了耦园名称的由来,更增加了婚姻登记的仪式感。 耦园原名“涉园”,湖州人士沈秉成购园后与妻子在此居住8年。夫妻伉俪情深,后改名为“耦园”。姑苏区民政局将婚姻登记处设置在此,就是想以沈秉成夫妇“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把苏州园林文化与婚姻登记工作相融合。 像耦园、苏昆剧院这样文化体验感十足的特色婚姻登记点,在苏州还有多处—— 同样设置在园林中的昆山市亭林园(菉竹居)结婚登记点别有特色,围绕“昆山三宝”,把象征夫妻和好的并蒂莲、爱情忠贞的昆石、纯洁高贵的琼花与地方婚俗文化充分结合; 吴中区太湖服务中心发布“爱载太湖”线路,古典园林、水上渔家、复古庭院等成为户外登记颁证的体验区,把太湖渔家婚俗文化融入其中; 吴江区同里(崇本堂)结婚登记点坐落于古色古香的苏州传统建筑中,建筑沿中轴线从前到后都以升高三级为限,暗喻着新人们“三生石上契情长”; 相城区太平婚姻登记点设在太平老街的千年银杏树下,秋日金黄的银杏树叶随风而落,千年古树成为爱情见证; 张家港市婚姻登记处设在暨阳湖生态园4A级景区内,环境优美的同时,设立“结婚吧”慈善空间,慈善捐赠角、爱心互动屏、公益咖啡吧等分布其中,把公益与结婚完美结合,赋予爱更深的意义。 ………… 一张“地图”掌握流量密码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这句话火了。 熙熙攘攘的平江路、烟波飘渺的太湖畔、小桥流水的木渎古镇……和这句话一起火的,还有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涌向“真江南”苏州旅游的人潮。 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吴中区118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江南水乡特色,相当一部分乡村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成为旅游热门之选。因此,不少乡村早已开始发展旅游业,网红民宿、网红咖啡馆、网红餐厅鳞次栉比。 然而…… “车开到村口,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认不清路啊。”聊起过去的困境,吴中区民政局局长张建琳说,以前,村子里的小路、小河、小水塘只有村民知道叫什么、怎样走,游客很难找到正确的路。“随着电商的发展,村民们也习惯在网上买东西,但遇上不熟悉这片区域的快递小哥,有时都不能准确送达物品。” 在出门认路全靠导航的今天,吴中区发展文旅产业“迷了路”,百姓日常生活“遇了坎”。此时,地名的作用愈发凸显。 2022年,吴中区入选“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125条乡村道路有了名字,318个特色地名标志被安放在显眼位置,166条道路街巷、桥梁、公共服务设施等地名规划被编制出来。区民政局还发布了《吴中区标准地名志》,建立地名规划采词库。 面对导航“迷路”的问题,热心村民、村干部、商企、社会组织自发参与,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逐一“点亮”乡村道路、居民点、景点、商铺等各类地名信息,助力出行导航、商贸流通、快递进村、游客打卡。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发动“点亮”地名活动,吴中区共采集地名上图2万余条,纳入国家地名信息库2377条。 “过去,不少客人进了村都要打电话问具体路线。”一位民宿店主说,“现在地名点亮了,客人按照导航一下子就能找到。店里的营业额明显增长。” 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过程中,吴中区牢牢把握一张“地图”带来的流量密码,依托山水人文优势,打造一批乡村地名文化景观,开辟多条特色地名旅游线路,将地名与文旅有机融合。 如今的吴中,已形成以186公里“环太湖1号公路”为主线的特色地名旅游线路,并发展出香雪海观梅、东山品碧螺春茶等地名文化景观集群。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设置特色地名标识牌,吴中区打造全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示范街区,在保护、传承、利用好地名文化“活化石”的同时,真正将地名工作与人民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 润物无声沁人心 序春草绿,清明时节,踏青与缅怀的文化传承在此刻延续。 以往,在清明祭扫时,人多车堵是公众普遍的印象。 然而,随着昆山市“清明祭扫早知道”公墓智慧管理系统上线,互联网、物联网、AI等多种技术的运用,21个墓区的人流、车流和园内祭扫情况实时转化成数据,为公墓管理服务装上了“云大脑”。系统按照拥堵、较拥堵、较舒适、舒适四个级别进行四色分类,同时通过大门口、园区等不同角度的实时视频为群众提供现场直播,高效便捷地实现错峰祭扫。 对昆山开发区仙鹤园公墓主任陆晓萍来说,智慧系统帮她减轻了不少压力。“每年清明节祭扫,人流都超24万人次,消防安全压力大。”陆晓萍说。智慧系统运用火情检测算法,打造明火智能感应预警系统,对墓区进行高精度的火点检测。“现在相当于装了一只‘天眼’,为我们上了一把‘安全锁’。” “我母亲过世了,本来以为需要跑多个地方办理,但现在到社区一次就完成了丧葬费、抚恤金、养老金停止等一系列事情,真是太方便了。”邵先生的母亲是苏州市“身后一件事”一网通办业务办理的首单。2022年年底,该政策在全市范围推广。 2023年11月,“苏城数字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在“苏服办”平台正式上线,将殡葬服务从“一网通办”进一步拓展到“掌上通办”,“身后一件事”服务再升级。该平台围绕殡葬服务全过程,开发了政策法规、白事顾问、殡仪机构、安葬机构、祭扫服务等模块,让市民享受便捷高效的数字殡葬服务的同时,让绿色、文明、节俭的殡葬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在苏州,文化浸润民政各个领域。在福彩发行过程中,公益文化精神贯穿始终,为守望相助写下温暖注脚。 今年春节,苏州市区办起了热闹的年货节。现场,福彩宣传展位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体验,来往市民纷纷购彩,感受福彩公益文化。“我特别喜欢福彩的游戏,尤其是刮刮乐。”市民谢女士笑着说,她刚刮开的“甲辰龙”生肖票中了奖,新年便讨了个“好彩头”。 2023年,苏州福彩通过开展福彩“进景区”“进车展”“进购物嘉年华”系列活动,以“随手公益”的方式,让百姓了解福彩、参与福彩,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福利彩票公益形象。据统计,苏州福彩全年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5.2亿元,同比增长49%。 苏州建城已2500多年,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新时代的苏州人奋力拼搏向上、汲取八方滋养、拥抱世界文化。文化成为苏州民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核,助推前行脚步走得更快、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