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哐当哐当……”小火车载着欢声笑语,缓缓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经过绿意盎然的湖畔、婀娜多姿的花海,奔行在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打造的慈善之旅上。 “每天一开园,就有小朋友排着队来坐小火车,每乘坐一次是15元,支付后款项直接进入工业园区慈善总会的账号。”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民政处处长何谦说,游园小火车是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运营的慈善项目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在苏州市,慈善不仅融入了公园游览、超市购物,甚至买二手书、养一盆绿植都可以做慈善。慈善与生活的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紧密。 “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2023年7月,体球网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指出。这份福气不仅源自苏州的历史人文和创新发展,也源自当地有温度的慈心善举和有力度的民生实事。 在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苏州坚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将现代民政理念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融合,民政工作于润物无声中守护着这片人间烟火,助力有福气的生活。 随手做慈善的快乐 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慈善植造社是什么?走近白塘生态植物园便有了答案。在这座工业园区最热门的城中公园大门口,最显眼处的3间门店便是慈善植造社所在地。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购买生态瓶,培育自己的火龙果、金线莲等植物;可以带走仁爱学校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作品;可以用干花制作一个滴胶杯垫;可以在阅览室看书,这里的书全部源自捐赠,购买喜欢的书也是一种慈善……”对于慈善植造社展示架上的每件物品,何谦都如数家珍。 电子屏上,各种捐赠数据与慈善项目滚动显示,所有人都可以点击查看。5.2、200、35000……从几元到几万元,从个人到机构,在慈善植造社,每一笔捐赠都有来源、有去处、可追踪。 在苏州,做慈善不仅简单而且有趣。 “你们这里的东西蛮便宜!”76岁的苏奶奶提着购物篮刷码结账,篮里装满了给小孙子买的零食。一年来,她通过购物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慈善“经验值”。 苏奶奶购物的地方,是慈善植造社的食物分享驿站。这里食品种类齐全,价格却是市场价的五到七折。“每种食品进入市场前,都要将多份样品送到食品检测机构检验。我们便与园区市场监督局联系,将多余的检测样品进行公益售卖,既避免浪费,又能筹集善款。”何谦欣慰地说道。 目前,工业园区已建起14个食物分享点,捐赠和分发的食物数量达43吨,涵盖14类400多种食品,约1.5万人受益。山姆、叮咚、大润发等企业也慕名而来,在这里建立社区生鲜分享点,将临期食品捐赠售卖;绿洲盛食合作社还发放食物营养包,把美食“盲袋”送给周边困难群众。 爱的8次方有多大 数字“8”代表什么? 走进位于相城区的中丹友好儿童关爱之家,便有了答案。“爱的8次方,给你∞(无限)爱”的文化理念,为这座五彩缤纷的建筑注入灵魂。 中丹友好儿童关爱之家由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丹麦科技创业中心(上海)与苏州高铁新城(北河泾街道)共建,是丹麦王国在中国建设的第一个中丹友好儿童关爱之家。 这个220平方米的空间,融合了中国、丹麦两国在儿童教育、儿童关爱、儿童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文化。整体设计采用了高铁、“∞”等元素,在装饰和设计上融入北欧风格。 海洋球池是不少家长“遛娃”玩耍的心头好。在中丹友好儿童之家中,海洋球池房间的墙壁上,有3个高低错落的小圆窗。透过窗玻璃,能看到隔壁手工室的小小桌椅板凳。 “小朋友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只要有一个小洞口就想趴上去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这3扇瞭望窗就是留给孩子好奇心的‘窗口’,让他们可以尽情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中丹友好儿童关爱之家相关负责人娓娓道来。 在这里,像瞭望窗这样的细腻设计处处体现。不到半米高的小桌子上,摆了一盆绿箩,然而放花盆的地方下陷进去20厘米,让孩子们在观察植物时不会失手把花盆推下桌;柔光互动屏上变换着图案,大人看稍显模糊,对孩子还未发育成熟的视力来说刚刚好;洞洞板房间里,墙面、桌椅都有小圆洞,这是专门为有视力障碍的儿童设计的,洞洞代替盲文,既可以摸又可以敲,让他们用触觉和听觉感受世界……种种设计,将爱与自由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们。 儿童关爱之家不远处,便是相城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这座于2023年9月落成的建筑,同样借鉴“童话王国”丹麦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为孩子们提供方便安全的活动空间。 高耸、尖顶、玻璃外墙,远远望去,仿佛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艾莎公主的冰雪城堡。“我们的儿童关爱品牌名称是‘爱的宝蕾’。孩子是宝贝、是花蕾,我们提供最坚实的堡垒。”相城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莫君笑着说。 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持续性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摸排工作,整理在册困境儿童四色档案500余份,发现困境儿童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医疗保健、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个案服务等方面。其中,6个红色高危个案已转介至专业机构,确保他们获得更加深入的个案跟进服务,至今已累计获得服务60余次。其他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已获得各板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密切关注,并安排专业社工进行后续的服务跟进,确保困境儿童生活状况得到实质改善,更好地融入社会。 帮扶“私人定制” 2023年8月,徐童(化名)的父母收到了来自常熟市民政局的1500元困境儿童补助金。 “两年前,孩子坠河溺水,抢救后一直昏迷,治疗费已经花了25万元。”徐童的父母表示,过去对困境儿童政策不了解,也没有主动去咨询。 2023年,常熟市社会大救助综合平台投入运行后,系统会对医疗自付2万元以上可能符合救助政策的对象进行预警,徐童一家也因此受益。 作为苏州市唯一可以实现救助对象条件自动比对的区县级平台,常熟市社会大救助综合平台汇集了21个部门的79项数据,每月都能对保障对象进行自动核对。 “一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触及急难状况警戒线,平台将及时预警。”常熟市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科科长顾轶介绍,基层工作人员手机都装有APP,能及时推送日常探访、动态监测等任务工单,平台的政策匹配机制能帮助工作人员或有需求的群众通过平台或微信小程序匹配适合的救助政策,实现政策与人的“双向奔赴”。 仅2023年,常熟市社会大救助综合平台就获取各部门数据537万条,发现不再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1681人、新增救助对象955人。这一年,平台派发探访工单28675张,精准高效回应求助近3万人次。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苏州的社会救助越来越智慧高效,与此同时,温情细腻的“私人定制”式帮扶遍布苏州城乡。 2024新年伊始,吴中区“温暖不掉队”慈善济困项目鸣笛出发。 “我们各个镇(街道)以每年帮扶5户困难群众为目标,制订5年计划,1年申报1次,通过量身定制,确定综合帮扶措施,逐户逐项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吴中区民政局局长张建琳介绍,每户家庭情况不同,各镇(街道)的慈善会将通过入户调查,摸清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建档立卡。 “‘温暖不掉队’救助项目是完全融入困难群众生活之中的,在入户调查过程中‘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对于帮扶类目与标准,张建琳表示,有节日慰问、助学、恤病、家居改造、就业、保险、应急救助和其他等8个类目,将根据情况提供1600—2万元的救助资金。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在苏州发现,民政工作不仅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大局。苏州民政人,正在为这座城市的繁荣、稳定、高品质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