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大海一滴水
——浙江省台州市集体海葬活动纪实

时间: 2024-04-10 09:07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储慧静

“也许我们的亲人会化为大海里的一条鱼,遥望着远方的你,看海天一色,听风起雨落,忆往昔与你相聚的美好时光……”4月2日,一场以“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为主题的2024年浙江省台州市清明海葬活动仪式在椒江区江滨公园广场举行,为56位海葬逝者送行。本次活动由台州市民政局、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主办,椒江区民政局、台州市殡葬协会承办,各县(市、区)民政局、台州湾新区社会发展局、浙江祥泰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协办。

“终于圆了老人的心愿”

当天一早,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前,蓝色主题展板、地毯把现场营造成了蓝色海洋,主舞台前除了鲜花簇拥,还特意设置了由船帆、船锚、渔网、贝壳、海星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摆件组成的共祭台。家属们从各地聚集而来,有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手拿鲜花稚嫩懵懂的孩童,除了本地区市民外,还有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家属。

为了完成父母落叶归根的心愿,程先生一行花了3天时间驱车从2000余公里外的兰州赶到现场。程先生父母对家乡有很深的眷恋,在这里出生,并生活、工作过很长时间,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在此作战过,后来为了支援西北建设举家搬迁到兰州。“终于圆了老人的心愿,就当他们出海旅游了。”

邱先生一家十几位亲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次海葬仪式,送别他的父母。近的来自武汉、郑州、南京、宁波等地,远的则从新西兰、加拿大远渡重洋而来。邱先生表示,台州是父母的老家,老人生前就明确表示过想要采取海葬的方式,响应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号召。尽管有些不舍,但孩子们还是尊重了老人的遗愿,并相约去瞻仰黄岙里公墓刻有逝去亲人姓名的海葬纪念碑。

罗先生一家6口从江西景德镇赶来,送别他的老父亲。尽管罗先生的父亲生前与台州并没有太多渊源,但他早早就跟3个兄弟商量好,百年之后都要采取海葬的形式,不仅不给子女后代祭扫添麻烦,还能不占土地资源,体现绿色文明。因为父亲名叫东海,子女们最终把海葬的地点选在了这座毗邻东海的城市。

“我以后也想这样回归自然”

上午9时,海葬送行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现场悠扬的小提琴演奏曲,家属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手捧可降解骨灰坛有序入场。另一边,主持人的旁白声响起:“从前的对话,还在耳边萦绕;那时的眼神,已是不舍与眷恋;你的一颦一笑,已成了一幅最珍贵的画卷,都刻在心间。谢谢你们,将最美好的世间留给了我们……”不少家属缓步向前的同时,也在轻轻拭泪。随后,全体人员默哀,工作人员致祭文,并敬献鲜花。

9时30分,第一批家属有序登船,所有人员穿好救生衣后,船只便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上船,礼仪人员便仔细将骨灰坛集中固定好,并统一系上牵引绳。10时20分,船只到达一江山岛附近指定海域停下,随着“嘟——嘟——嘟——”三声汽笛声响起,家属分批次来到船只两侧,将牵引绳缓缓下降到海面,并目送可降解骨灰坛沉入海中,随后大家将花瓣撒海以表哀思。

“妈妈,您一路走好!”一位阿姨边撒花瓣边忍不住哭出声;有家属闭上双眼,双手合十,口中似念念有词;也有的默默无语,远眺海面,陷入回忆……

宋争今天和姐姐一起来送母亲,他感慨道:“我的父母终于又在大海相遇了。”两年前,97岁的老父亲去世就是在这片海域海葬,去年母亲过世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尽管父母都是高龄去世,但思想始终与时俱进,当了解到新式安葬方式后,便在生前主动签署了海葬协议。宋争特意用手机定位了经纬度,在他看来这是父母以另一种方式再次相见的证明。“我的手机相册上会不时循环播放父母生前的照片,让我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好像他们没有真正离开,还在一直守护着我们。”

“我以后也想这样回归自然,身后一身轻,还给国家节省土地资源,文明环保,挺好的。”刚结束海撒的程阿姨对着海面凭栏远眺,若有所思:“爱在心间,思念也在心间。老人生前孝顺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什么形式,只要后代在心里永远怀念就够了。”

据悉,自2019年椒江区承办全市海葬活动以来,共有250余位逝者回归大海。为进一步推动节地生态安葬,椒江区2018年出台《台州市椒江区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办法》,在原有“逝后奖补”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前享有”奖励机制,对年满70周岁的申请人按照年龄阶段分别给予每月100元到300元的生前奖励,对选择海葬的申请人一次性给予2000元逝后奖补。同时,配套推出生态葬申办“零次跑”上门服务,群众只需拨打“114”电信号码百事通,就有“身后一件事”专人代办,工作人员上门解读政策并签订协议,最大限度为申请人提供便利。

政策实施6年来,椒江区已为1089名市民提供上门签订生态葬协议服务,累计发放“生前享有”“逝后奖补”奖励共296.8万元。据介绍,2023年3月,椒江区民政局被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确定为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海葬改革基地),实施海葬标准化申报工作,目前正处于立项审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