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时间: 2024-03-10 09:52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柳  旭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制定社会救助法列入2024年工作任务……在全国两会上,“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此提出建议。

全面、灵活、实在

做好低收入人口帮扶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党委书记郭正耀有着14年的乡镇工作经验,对于基层的情况非常了解。

“体球网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郭正耀表示,为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通关镇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开展走访排查,来北京参加两会前,他刚刚走访了全镇182名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

“通过日常走访,我们把低收入群体纳入重点监测范围。”郭正耀说。

“我们把全镇低收入居民的信息以户为单位每月进行分析。”郭正耀介绍,信息数据有三个来源,一是群众自己或委托村里在政府救助平台上进行申请;二是通过结对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平时走访排查了解情况;三是民政、医保等部门推送的数据信息。“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在郭正耀看来,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常态化帮扶,就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而工作的关键是在“计”上下功夫,可以概括为“全面、灵活、实在”六个字。

“全面”指的是做好排查、不留死角。要做好人均纯收入低于防返贫监测标准的监测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等人员监测,做好自主申报、村干部和驻村队员日常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反馈工作,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高效帮扶。

“灵活”指的是开发性帮扶要灵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人员结构,分门别类制定帮扶措施,让每个低收入家庭有一两项产业支撑收入稳定增长,让每个低收入家庭有1名劳动力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实在”指的是政策性措施要实在、及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通过政策兜底一批,做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对低收入家庭中有大病慢性病人员的,确保医疗救助到位;对“一老一小”要关爱服务到位;对低收入家庭中有土地、林地等资源的,确保其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项目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防止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问题,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真正惠及有需要的群众。”郭正耀说。

精准、赋能、多元

发展高质量社会救助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保障人群。”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看来,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非常关键。

为了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了明确目标定位、掌握实际需求、鼓励多元参与、拓展发展路径四点建议。

“高质量社会救助要坚持社会救助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其兜底保障和促进发展的双重功能,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切实为服务对象赋能增能,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欧阳华建议,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促进社会救助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型,把救助制度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效能。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低收入群体对社会救助的需求必然呈多样化趋势,要通过准确识别和评估低收入群体的救助需求,牵引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供给。”在欧阳华看来,高质量社会救助要从物质救助为主拓展到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综合型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在新形势下,健全完善高质量社会救助体系不可能由政府独立完成,而是需要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欧阳华建议,要全面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找准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的政策衔接点和工作着力点,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欧阳华同时建议,进一步拓展高质量社会救助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要线下做实,强化“网格+社会救助”联动机制,主动发现,摸清底数,并积极鼓励专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运营,发挥好“救在身边”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线上赋能,通过“数字化+大数据+智能化”,不断丰富社会救助智慧场景,将聚焦“前端”预警排查、着力“中端”动态监测、拓展“后端”综合施救全流程融合贯通,促进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