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晶晶 刘静静 今年是民政部社会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处处长张琳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第20个年头。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体球网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张琳积极投身精准、温暖、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如何制定含金量高的社会救助政策?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后,这个问题摆到了张琳面前。 2004年,张琳到一户困难家庭走访时,家中的小女孩拿着一块钱跑到奶奶面前问:“奶奶,这能买很多菜吧?” 小女孩的奶奶当时就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孩子过生日,她给买了一袋牛奶,没想到孩子没舍得喝,换回了一块钱让她买菜。 这个懂事的小女孩是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当时我国还未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两人靠低保金生活。 这个场景给了张琳很深的触动。2004年,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还不高。这件事让她和同事们开始思考,立足实际情况,低保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联系中国营养学会学习膳食指南,向发改、统计等部门咨询相关政策,找专家问建议……经过张琳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我国低保标准制定调整的政策文件的出台,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再为喝牛奶发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期待,这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张琳深入困难群众家中找问题听意见,认真接听来访电话,了解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份。 2014年,张琳接到一名低保对象打来的电话。来电人是一位单亲妈妈,反映自己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十来岁的孩子照顾,但孩子还得上学。在陆续接到几个类似电话后,张琳意识到,这不是个案问题。通过专题调研和委托专家抽样调查等方式,张琳和同事们发现,很多困难家庭不仅需要现金救助,还需要服务类救助。 面对困难群众对服务类救助的需求,张琳和同事们深入地方调研,针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堵点、难点问题开展座谈,积极协调沟通有关部门,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作为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设想最终推动了相关文件的出台,社会救助实现从发放现金到“现金+服务”的转变。如今,困难群众可以获得送上门的看护照料、温暖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等服务。 在民政部党组的领导下,张琳和同事们在脱贫攻坚中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完善调整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体球网“社会救助兜住一批”的决策部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民政力量;在疫情防控中,指导地方创新社会救助制度,发挥“救急难”作用,通过扩大救助范围、简化救助程序、发放价格补贴、提供临时性生活补贴等举措,争取到中央财政176.5亿元新增资金,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立足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张琳和同事们在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上下功夫,谋划社会救助工作长远发展。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体球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为推动新时代社会救助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2023年10月,国办转发民政部等10部门《体球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法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20年来,张琳亲身经历和见证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推动政策出台的过程有多难?”记者问张琳。 “常年出差入户走访寻计问策,字斟句酌一遍一遍修改文稿,打不完的沟通协调电话、加不完的班、熬不完的夜……”张琳说,推动政策出台的过程是身与心的历练。 过程虽然艰难,但看到困难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张琳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日前,张琳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谈及荣誉,她说:“民生保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我将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推动精准救助、温暖救助、高效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让他们的日子更有奔头、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