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项目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保护协同联动机制

时间: 2024-03-07 15:38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2月下

朱朱(化名)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且隔代监护的家庭。12岁的她,敏感脆弱、孤僻不安、自卑拘谨,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甘肃益民城乡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次到朱朱家家访的时候,她躲在姥姥姥爷的身后不敢说话。姥爷说:“朱朱两岁半时,父母离婚了。她妈妈把朱朱送回娘家就到上海打工去了,一年才回家一次,回来最多待十天。朱朱爸爸也很少打电话联系她。”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中心工作人员不希望朱朱长大以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是晦涩痛苦的,决定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介入她及她的家庭,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重新认识自我。同时,中心积极与朱朱父母取得联系,帮助他们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最后,父母与朱朱约定,每周都会和她通电话聊天谈心。

在最近一次家访中,朱朱姥爷笑着和工作人员说:“最近孩子爸妈往家里打电话次数很频繁,孩子也开始和爸妈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了,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很多。”

这是中心承接实施的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一个缩影。

“自2023年7月项目实施以来,中心聚焦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为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300名留守儿童提供了心理辅导、安全教育、亲子关系调适与互动、心理健康个性化监护指导、作业辅导与陪伴等综合性专业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在推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监护家校双向联动机制方面,中心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的孤独感、无助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一方面,采取个案、小组、团体游戏等方法,设立解忧杂货店,通过烦恼清单、心里话说出来、开心锁、我的情绪我做主等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和不良情绪疏导活动,有效化解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感、无助感等不良心理感受;另一方面,把推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监护家校双向联动与配合机制作为项目的重点,协助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监护作为家长会、家委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留守儿童家庭将心理监护纳入家庭教育和日常监护之中。同时,推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监护的学校和家庭双向沟通联动机制,增强学校与家庭在儿童心理健康监护方面的合力。

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之一,如何提升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监护意识和能力是中心一直考虑的问题。为此,中心采取集中宣讲和个案引导的方法,开展亲子互动、亲子关系调适及亲情教育等活动,引导监护人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使监护人认识到,在儿童依恋心理突出的年龄,由于家庭亲子分离、缺少父母陪伴,会引起孩子的一系列心理和情绪问题。中心还建立了300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监护指导档案,引导监护人更多关注孩子的日常情感和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孩子纾解不良情绪,对孩子情绪波动和不良行为早发现、早反馈、早防范、早干预。

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提升亲子沟通意识和技巧是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一环。中心一方面组织开展亲子沟通知识与技巧的教育培训,提升留守儿童家庭亲子之间的沟通意识与技巧,对部分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家庭进行亲子关系调适,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多沟通、少指责;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小蝌蚪找妈妈等形式多样的亲子互动活动,促进亲子之间情感转化,化解“爱而不亲”现象。

针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日常照护和陪伴所引起的安全隐患,中心利用展板、课堂讲解、动画演示、应急避险演练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地震、泥石流、交通、食品等安全知识教育。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根据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环境,结合自然灾害自救避险知识、校园安全知识、日常生活安全知识,不断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尤其是通过对食品安全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演示、角色扮演、事件取样等形式,有针对性开展食品卫生习惯的引导教育,帮助留守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王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