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路曦 赵晓明 【编者按】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新特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023年,民政部全面总结前期试点经验,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系统发挥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价值潜力。 什么样的地名可以被称为乡村好地名?“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各地作出了哪些努力?地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基础作用?它又为乡村带来了哪些改变?为总结先行经验、探索有效路径、深挖丰富内涵,本报推出系列访谈“乡村著名行动”大家谈,请民政干部、专家学者、全国人大代表畅谈“乡村著名行动”的做法、成效以及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以飨读者。今日推出系列访谈第一期,受访人是几位民政干部。 【受访人】 周鹏飞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 刘嘉庆 浙江省瑞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小良 陕西省周至县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颖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 赵先伟 四川省阆中市民政局党组成员 记者:目前,您所在的地方“乡村著名行动”开展成效如何? 周鹏飞:泰山区是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泰有名”地名工作品牌。一方面,推动全区地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我们用活用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2个“国字号”园区,挖掘泰山茶乡、静封古镇、清泉保等地名特色资源信息30余条,培育泰山茶、泰山赤鳞鱼、泰安煎饼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还打造“泰山泉乡”王林坡、田园小镇温辛庄、泰山手造徐家庄等乡村网红打卡地20余处。另一方面,推动红色地名资源优势转化为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参与打造中共泰安第一支部展室、岗上红色记忆馆等教育基地20处,推出“红色教育”地名观摩线路3条,并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地名故事”专栏,收集整理英雄山、徂徕山等抗战故事,很受群众欢迎。 刘嘉庆:瑞安市围绕“乡村微地名调查”,从多方面融合地名管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将“乡村著名行动”引向深入。我们细化外业采集与调查,实地走访17个乡镇(街道)、110个村(社区),梳理完善乡村自然地理实体、政务、生活服务、交通、水利、其他设施等,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提升乡村地名规范化水平。 我们还以地名为纽带,打造“一村一图一库一小程序”,牵引乡村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和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和数字乡村建设。“一张图”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翔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瑞安乡村微地名”微信小程序,助力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等融合。此外,挖掘各具特色的乡土微地名人文主题,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以“(微)地名+品名”开发地域性乡村地名文创产品,不断激发乡村地名的活力。 赵先伟:阆中是“春节发源地”,我们将乡村地名文化与“春节文化、科举文化”结合起来,让乡村地名充满了烟火气。为了打好基础,我们吸纳了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地名文化爱好者等力量,组建了阆中市地名专家委员会,邀请他们深入古城阡陌小巷采风。成果不仅包括《天文常识》《历法与节气》等乡土教材,还有“亮花鞋、春倌说春、巴象鼓舞、川北灯戏”等传统民俗活动,方便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地名文化、传承乡土情怀。 记者:如何实现乡村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与本土特色化、个性化的有机融合? 周鹏飞:我们在设置乡村地名时,结合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工作,以路为骨,对农村主干道、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道路全面命名、设标和上网,逐步完善乡村振兴的空间骨架。在命名更名中,我们注重突出泰山文化特色,比如唐王街、静封路、清泉街、谢过城街等乡村地名,既承载了悠久历史,又饱含乡愁记忆,也具有新时代特征。配合这些特色地名,我们加大了村牌街路巷牌等标志规范化设置力度,让它们发挥好指路辨向作用,同时成为美丽乡村的“微景观”。 刘嘉庆:我们通过完成对全市11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各类地名调查认定工作,摸索出乡村地名调查认定、标准化处理、信息化发布等一整套工作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了适应农村实际的乡村地名管理机制。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提升标志服务效能,着眼乡村建设、旅游发展、交通物流等方面的需要,创新设置了既规范标准,又有乡村特色、地域特点的地名标志。为了突出本土特色化、个性化,我们还发动村民参与地名文化挖掘、兴趣点采集上图,这样做不但能够让他们了解乡村历史,加深认同感,更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乡村地名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 记者:诚如各位所言,乡村地名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引导群众参与“乡村著名行动”? 朱小良:我们制作了详细的上图教程,发动群众争当主人、不当客人,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同时,搭建了本县的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并聘请专家以镇街为单位,对镇级联络员和村级操作员进行管理系统应用培训,采取“一梳理、二比对、三完善”的工作方法,结合群众上传的兴趣点信息,对前期梳理的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景点等命名设标现状进行查漏补缺、核实修改、补充完善。具体流程中,村级操作员对本村地名信息采集上报后,要经镇级、县级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完整翔实,为乡村地名信息化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李颖: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全面的地名信息采集计划,包括采集范围、地名分类、地名状态、时间、人员等,形成南沙区地名数据库,并组织各镇街的地名负责人参加统一地名培训,提升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我们还向村民和村居干部发放了《地名管理条例》小册子和《采集上图手册》,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村民对地名管理相关工作形成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发放小礼品或积分兑换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自主采集兴趣点上图,拓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应用场景。此外,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推广地名信息采集活动,举办地名信息采集比赛、旅游摄影比赛等活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著名行动”助力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记者:地名在惠农助农、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扮演什么角色?可以有哪些作为? 朱小良:地名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信息,做好乡村地名,有助于我们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周至县打造了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将乡村地名工作作为示范村打造的重要方面,命名了一批特色乡村地名,并在360块乡村道路路牌设计中融入周至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元素。比如,在设置骆峪村地名标志时,南北向路牌除了路名还写有“周至猕猴桃 鲜甜自有道”,东西向路牌写有“源来周至 多来多福”。同时,引导群众自主采集上传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农业合作社、快递物流点等惠农助农兴趣点,方便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助力了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和农民增收。 李颖:从目前来看,乡村地名的功能不断延展,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南沙区顺应新形势、群众新需求,打造了“地名+旅游休闲服务、文化服务、助农服务、公共服务”四张名片,将乡村地名服务融入群众旅游观光、手艺传承、农产品选购中,促使跨领域合作,拓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应用场景。我们将标准地名图、行政区划图、旅游图融合起来,制作布设一村一图、镇(街)畅游图、乡村专题图,实用性和服务性大大提升;助力挖掘麒麟舞、香云纱、疍家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研学、拓展活动等旅游产业发展;在村口和保护地名处,建设特色地名亭,并附上二维码,实现扫码听地名故事,串联起地、人、事,让地名中富含的乡愁更丰满立体;推介万顷沙莲藕、皇帝柑、番石榴、红番薯和东涌黑皮甘蔗、南沙青蟹等带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方便农副产品出村出城。特别是,我们向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农村农业、城乡建设和互联网地图企业等主动提供了标准、规范、详尽的乡村地名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出行,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助力了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 记者:目前,各地都认识到“乡村著名行动”潜能巨大,也纷纷细化落实、采取行动。根据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您觉得目前有哪些难点?如何解决? 李颖:我认为,目前的难点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开展大规模的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和上图工作。具备地名信息采集和上图技能的专业人才也较少,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乡村地区地形复杂,导致有些地方难以精准采集地名信息、完成上图工作。乡村地名文化展现力度不够,许多有底蕴的故事和文化,因缺乏人力和精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建议加大对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和上图工作的投入,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总盘子中考虑,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地名信息采集和上图技术的培训及推广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可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提高地名信息采集的精度和效率。通过宣传教育、奖励机制等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地名信息采集和上图工作。还可与相关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地名进乡村或地名文化活动。 青少年儿童在“乡村著名行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或机制,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赵先伟:目前的难点集中在深度融合上。一方面,地名与古城旅游未深度绑定,导致挖掘出的地名文化没能充分活化利用。比如,阆中古城的21条“千年古街巷”,仅存在于单一的地名标志牌上,没能生成有效的地名文化古城旅游特色。另一方面,地名与乡村振兴也没能深度融合。比如,阆中市的全省乡村旅游试点天宫镇立足千年古村落天宫院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了天宫古街、农耕博物馆、乡村酒店等设施,但没有将天宫院村的公共服务、地名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起来,未能形成立体化的千年古村落的文化名片。 我建议充分发挥阆中市地名专家委员会力量,深入乡村田野,挖掘地名文化资源,讲好地名文化故事,建立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以“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为依托,设置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地名历史文化标志,开发地图画册、旅游纪念品等地名文创产品,打造地名文化公园、旅游街区等场景。还应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运用,开发多样式区划地名数据信息应用场景,将地名文化、古城旅游、乡村振兴通过数字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