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全国各地陆续遭遇暴雪、冰冻、寒潮等极端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强化街面巡查、转介处置、精准救助、源头治理等环节,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守牢安全底线。 救助站里年味浓 本报记者 翟 倩 临近春节,救助管理站内的受助人员能否感受到节日的喜庆,能否得到暖心的照护?2月2日,记者来到天津市救助管理站一探究竟。 2月2日是北方小年,一大早,工作人员就忙乎起来,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 走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身着红T恤的小宝正在护工的照看下,乖乖地看着电视。 小宝是2023年11月被公安部门护送到救助管理站的。“他患有智力障碍,不会表达,自理能力很差。”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智荣向记者介绍,骨龄检测显示,小宝今年12岁,“进站3个多月,他已经学会了穿衣服,也愿意与人亲近,还能简单蹦几个字呢。” “小宝,你穿的衣服真漂亮!真精神!”张智荣夸赞道。 “谢——谢!”小宝伸手攥住张智荣的手,不肯松开。 看到工作人员举着吊钱儿往窗棂上贴,小宝也好奇地拿着窗花往窗户上比划着。“别看他不会说,但心里清楚,别人怎么做,他也喜欢学着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科科长黄晓莉告诉记者。 布置好房间,小宝拉着护工想往外走。“他最喜欢出去玩,这是要出去呢。” 出门的一套流程,小宝很熟练:慢慢走到床前,拉开床下的抽屉,拿出外套,在护工的帮助下穿上;然后走出房门,来到鞋柜旁,坐在小椅子上,抽出运动鞋,递给副站长王鹏,“嗯——嗯!” “这是想让你帮他穿鞋呢!”王鹏宠溺地蹲下身,帮小宝穿上鞋子、系好鞋带。 “这3个月,我们充分运用‘1+5+N’寻亲方式,想尽一切办法帮小宝寻亲,发布过寻亲公告、请公安部门做过人脸识别,甚至请来天津‘福尔摩斯’闫世威帮忙判断。根据面相,我们怀疑他是安徽或江西人,定向推送过信息,但至今无果。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走落户安置手续。”张智荣说,“即便将他落户,我们仍旧会帮他终身寻亲,直到找到他的家人为止。” 与未成年人区域不同,成年救助区更加热闹,年味也更浓。大门口挂着灯笼,每个屋门上也都贴着福字、窗花和吊钱儿,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一盆盆绿植上,生机盎然。 “目前,成年救助区共有3名受助人员。两名都已经有寻亲线索了,正在进一步联系确认。另外一名是聋哑人。”张智荣说。 进入活动室,一名受助人员正在挥毫泼墨,一点、一横、一个连笔,一个草书的“福”字跃然纸上。春联、福字、剪纸……摆满了一大桌子。 “他就是那名聋哑人,叫二五(化名),在我们站是特殊的存在。”安置教育科副科长王越告诉记者。 说二五特殊,是因为他在站时间甚至比有些工作人员都长。 “1992年,二五就已经来到了站里,早已把救助管理站当成了家。”王越说。 这些年,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的丰富,为二五寻亲的脚步没有断过。“我们找过专业手语老师,也找过土手语专家,但因为二五不识字、没有学过手语,始终无法提供有效的寻亲信息,有些线索核实后也不准确。”王越介绍,“安置落户后,依据其本人意愿,二五临时生活在救助管理站,享受特困供养待遇。” 不识字的二五是如何写出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记者感到好奇。 张智荣介绍,前年,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二五对描红纸特别感兴趣,虽然握笔和笔顺都不正确,但贵在认真。于是,救助管理站特意请了一位书法老师,一笔一画地教他。 “他每天都在练,去年练篆书,今年是行书、楷书,最近还迷上了剪纸,每天忙乎到凌晨。这几年他写的春联和福字都贴在救助区域里,进一步激发了他练字的热情。”张智荣笑着说。 看到记者关注自己的字,二五特意挑选了喜欢的一套春联和福字送给记者。 贴在活动室门口的春联“山清水秀风季好 民富政通幸福多”也出自二五的手。记者看到“季”字少了个勾,有些疑惑,问他是不是少写一笔。二五则很有自信地指了指自己写的“季”字,又伸了伸大拇指,意思是:“我觉得自己写得好!”引得众人笑声一片,也纷纷竖起大拇指夸奖他。 这时,受助人员胡奶奶和老张也走了进来,二五指了指胡奶奶,又指了指自己的写字台,想让她也来写几个字。胡奶奶赶紧摆了摆手,就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二五。 “胡奶奶今年74岁了,二五跟她的孩子差不多大,她很喜欢二五,总是笑眯眯地盯着他看。”张智荣说。 转眼到了11点半,丰盛的午饭送了过来,鱼、牛肉、虾仁、素菜、水果、饺子摆了满满一桌。胡奶奶喜欢吃鱼、二五喜欢吃肉、老张喜欢吃饺子、小宝喜欢吃青菜,大家美美地吃着。 “今天是小年,我们一起举杯恭贺新年。”张智荣端起可乐,大家举杯相碰,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近邻关爱 冬日送暖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曹大爷,春节马上到啦,给您拜个早年,感谢您一直支持我们民政救助工作!”春节临近,安徽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为志愿参与“近邻关爱”街面救助服务的爱心商铺和爱心市民送上荣誉牌匾、证书、福彩对联礼包以及新年问候和感谢。 发动“近邻”共同关爱 1月24日下午,合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生彬带队督导街面救助管理工作,一行人到瑶海区土山路拆迁片区,对流浪乞讨人员易滞留的废弃房屋和无人棚户区进行了实地巡查。 “要加大街面救助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动环卫工人、保安、门卫和志愿者等‘近邻’提供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线索,帮助引导他们进站受助。”徐生彬说。 据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俊介绍,“近邻关爱”制度鼓励爱心市民、热心商户、社会志愿者参与,关注、关爱、关心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一旦发现此类人员,“近邻”可采取拨打电话、上传信息到合肥救助数据平台、登录微信小程序填报等方式,提供线索。 “新一轮雨雪天气马上来了,晚上很冷,不如跟我们回救助管理站住几天,安安心心过个春节。”周俊与流浪乞讨人员耐心沟通。最近几天,合肥市连续下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频频上街巡查,碰到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就尽力劝导其入站接受救助。 春节将至,合肥市民政局召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调度会,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并协调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拉网式”巡查,特别是加大夜间巡查频次,重点巡查桥梁涵洞、废弃厂房等地,努力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 据悉,2023年10月至今,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共出动巡查车辆3042车次,出动巡查人员234人次,救助街面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588人次,发放御寒衣物、食品等物资385件。 持续关注回归稳固 “感谢你们,回家以后我一定好好生活。”1月10日,刘连英(化名)与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挥手作别,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天,霍邱县救助站和刘连英老家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接刘连英回家。 刘连英是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的重点监测人员。2022年年初,救助管理站在巡查中发现醉酒的刘连英在街头流浪。经过多次与其沟通并向周边商户等“近邻”走访询问,工作人员获悉刘连英为霍邱县人,多次劝导他进站接受救助,但都被拒。市救助管理站遂将其列为重点人员,定期走访沟通,加强部门巡查联动,确保其不发生意外。 2023年夏季,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再次联合多部门和商户、志愿者“近邻”劝导刘连英接受救助,这次他终于松口了:“我想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了解刘连英诉求后,救助管理站结合已启动的“助流浪者就业行动”,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刘连英找到一份安保工作,并定期看望,给予一定帮助,鼓励他积极生活。 但好景不长,刘连英觉得上班太辛苦,便离开了工作岗位再次流浪。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与刘连英的家人多次沟通,最终让他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如今,刘连英已经回到家乡,与母亲团聚。救助管理站将通过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等形式,持续关注刘连英的回归稳固工作。 画好专项救助“同心圆” 本报记者 张路曦 重庆市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在去冬今春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主动与公安、城管、卫健、街道以及社会工作者、爱心商铺、志愿者协作,为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安全过冬提供了温暖港湾。“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巴南区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179人次,其中送医救治1人、护送返乡15人;发放宣传资料、爱心引导卡1500余张,提供御寒物资56套(份)。 故事一:刘某住进养老院了 2023年12月4日,巴南区救助管理站来了一名从别的地方送返的受助人员刘某。工作人员通过沟通了解到,刘某因身体不便失去了工作,后因“治病+租房”花光了积蓄才开始流浪,被救助后送返户籍地巴南区。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信息,尝试联系刘某家人,但他的父母已过世且没有固定住所;唯一的亲人姐姐身患重病,无力照料返乡的弟弟。 刘某得知姐姐的情况后,无奈地说:“我往后日子咋过呀?” 经过分析研判,巴南区救助管理站主动作为,积极联系派出所、街道工作人员,协调解决了刘某的住所问题,并落实了相关救助政策,最终在12月19日帮助其顺利入住敬老院。 2024年1月19日,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到敬老院对刘某进行了回访。他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多亏有你们帮我,谢谢!谢谢!” 刘某的顺利安置,得益于巴南区救助管理站与公安、城管、街道等多部门建立的信息交换、寻亲安置等协作救助机制。他们还根据过往流浪乞讨人员情况,将23个乡镇(街道)按“红橙蓝”三色等级划分巡查区域,多部门协同推进“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故事二:唐某的心结打开了 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更为专业的分类救助。 1月9日晚,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南泉街巡逻时发现一名流浪乞讨人员唐某。唐某接受救助并进站后,工作人员很快就为其端上热水、送上热饭。在攀谈中,唐某并不愿多聊个人情况,但在救助管理站专业社工的耐心开导下,唐某表达了想回家的愿望,但也有自己的无奈:“我有一个弟弟,但多年未联系,我回家会给他添麻烦的。” “或许你的弟弟很希望找到哥哥,和你团聚呢?”社工说出了另一种可能。 唐某低声喃喃地说:“他会想见我吗?” 社工鼓励道:“我们不联系他,怎么能知道你弟弟的真实想法呢?” 唐某面露神往,点点头说:“那麻烦你们帮我找找弟弟,我想见他。” 在详细了解唐某的身份信息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便着手联系他的弟弟。在站受助其间,唐某突发疾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他送医就诊,每日探视,及时掌握唐某的康复情况并请社工对他进行心理安抚。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唐某治疗结束时,他的弟弟找到了。唐某的弟弟与其相见后痛哭流涕:“哥,你为什么不早些联系我,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走,咱们回家!” 利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个性化救助服务,是巴南区救助管理站的一大特色。救助管理站链接社会工作机构为受助人员提供了温情访谈、心理疏导、健康知识普及、防诈骗宣传等服务,并进一步延伸服务末梢,对重复流浪乞讨人员、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易走失人员等三类重点人群进行回访,动态掌握他们的情况,强化源头治理。 故事三:赌气出走的古某回家了 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期间,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大力实施“志愿者+市民”“流动+定点”双联动机制,充实壮大救助工作力量,画好“同心圆”。临时遇困人员古某就是该联动机制的受益者。 1月11日下午,救助管理站值班人员接到群众电话,称在巴南某商场附近看到一名流浪老人,身负重物,行走困难。 接到消息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即出发前往现场核实情况。 抵达现场后,工作人员了解到,古某62岁,为巴南区接龙镇人,因与子女发生矛盾而赌气离家出走,并表示不愿回家、不接受救助。 “天气这么冷,您要是不愿回家,就和我们去救助管理站吧,特暖和!”工作人员多次劝导无果后,只能为老人提供御寒物资和爱心引导卡,并嘱咐他如果需要帮助就拨打爱心卡上面的电话。 虽然古某未进站接受救助,但工作人员依然心系老人,返回救助管理站后,立即与古某户籍地取得联系,并查询到他家人的联系方式。 “这么冷的天,又快过年了,你们尽快接老人回家,什么事都比不过一家人团团圆圆!”最终,在工作人员和社工的劝导下,古某的家属当天就来到救助管理站与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商场,接老人回家。 专项救助行动期间,由社会力量、爱心人士等发现、护送、指引来站的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有35名。 巴南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勇介绍:“除了志愿服务队伍之外,我们还选取繁华地段、车站等人流量较大的7个福彩销售站建立‘爱心驿站’,并与4家爱心商铺合作,建立街头救助站点,以便及时获取流浪乞讨人员线索,提供应急处置和必要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