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马上过年了,提前给您拜个年,祝您生活越来越好。”2024年春节将至,北京市大兴区民政局组织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慰问工作。1月31日下午,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等走进晓雨(化名)家,为她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今年44岁的晓雨患有精神障碍,需每天按时服药稳定病情,平日由父母照顾。“去年,社会救助服务社工为我们家提供了10余次个案服务,孩子的精神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经过医疗救助,家庭的看病支出也减少了。”晓雨的母亲欣慰地说。 对晓雨家的持续帮扶,是社会救助工作成效在大兴区不断显现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大兴区积极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及时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让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做好统筹谋划 让兜底保障更有深度 家住大兴区林校路街道车站中里社区的玲玲(化名),是2023年刚刚考入大学的一名新生。18岁,本该是一个充满阳光和微笑的年龄,可玲玲却因为家里的变故经常情绪低落。父母离异后,父亲被确诊为尿毒症,大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1月9日,在社区工作人员和亲属的帮助下,玲玲递交了低保申请。经林校路街道核查,玲玲的父亲有一辆小轿车,考虑到其作为重病患者用于定期到医院透析的代步工具,街道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于1月23日审批了玲玲的申请,玲玲一家每月可领取3278.25元的低保金。 1月以来,大兴区有8户像玲玲家一样面临困境的家庭被纳入低保。根据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机制,也有8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移出低保。救助对象识别精准、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近年来,大兴区扎实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建立20个相关部门和20个镇(街道)为成员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构。”大兴区民政局局长张辉介绍,大兴区出台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方案、体球网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体球网做好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办法、社会救助领域自查自纠工作意见、体球网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工作方案等政策制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部署。 “我们将社会救助对象按困难程度分层、按困难类型分类,为他们提供分层次、供需匹配的精准救助,开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加强急难社会救助,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张辉说。 强化主动发现 让兜底保障更有力度 如何更及时地发现困难群众,并为他们提供有效帮助?大兴区近年来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模式,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我们线上线下齐发力,做实做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一方面,积极搭建主动发现信息平台,加强民政与教育、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加强民政系统内部的业务信息共享,为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和准确判断急难情况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线下主动发现力量,建立‘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微网格’作用,常态化开展排查走访,密切关注高龄老人、残疾人、大病患者、长期失业人员等群众的生活状况。”大兴区民政局副局长周恩永说。 张宝栓是大兴区清源街道康庄路五十号院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自2012年起负责民政工作。前不久,他在日常走访时发现居民赵女士精神状态不佳,很少与邻里交流。于是,他主动敲开赵女士的家门,详细了解她家的情况。原来,赵女士的丈夫因疾病突然离世后,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加之还要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无法正常工作。张宝栓立刻将赵女士一家陷入困境的情况上报,并协助赵女士提出了低保申请。“现在,赵女士一家每月能拿到低保金3138.75元,保障了基本生活。她也愿意与大家交流了,生活态度愈发乐观积极了。”张宝栓开心地说。 清源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工作人员高红帅告诉记者,为提升困难群众保障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大兴区民政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政策法规培训。“参加培训后,街道再组织社区民政专干培训,解读社会救助政策,就如何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探讨,部署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工作。”高红帅说。 提供精准服务 让兜底保障更有温度 为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近年来,大兴区民政局深入开展精准救助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精准救助工作。 “我们将救助对象按照助学、助老、助残、助困等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类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帮扶。在做好物质救助的基础上,为困难群众提供入户回访、需求摸底、生活帮扶、资源链接、心理慰藉等服务。”大兴区民政局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董淑丽介绍,针对有儿童或青少年的困难家庭,项目组链接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关爱、趣味科普、社会实践等服务;针对困难老人无人照料、内心孤独等情况,项目组定期开展探访,及时了解老人生活状况、身体情况与需求,提供聊天陪伴、家居清洁、买菜做饭、陪同就医等生活照料服务;针对残障低保对象,项目组帮助他们办理和变更残疾人证、申请康复辅助器具,并寻求就业机会;针对支出型困难家庭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项目组积极链接就学、就业、就医等资源,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 家住旧宫镇清逸园社区的刘大爷是大兴区开展精准救助工作的受益者之一。今年64岁的他是一名视力二级残疾人,平时一个人居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不便。精准救助服务项目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刘大爷的情况后,为他制订了个性化帮扶方案。“刘大爷居住的是3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因老人视力不好,屋子的边边角角打扫起来比较费劲,我们专门给老人的房屋做了一次彻底清洁。”精准救助服务项目承接机构负责人米晓华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清,但我能感觉到整个屋子都亮堂了。”清洁工作结束后,刘大爷站在房间里笑容满面地说。 为了排解老人的孤独感,工作人员还定期上门陪刘大爷聊天解闷,给他讲讲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儿,听他回忆年轻时从事摔跤运动的经历…… 1月30日,工作人员拎着水果来到刘大爷家。老人精神矍铄,热情地招呼他们进门。“我现在很满足,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刘大爷说。 “下一步,我们将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构建物质帮扶与心理支持相结合、政策救助与专业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健全困难群众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张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