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曦 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新年伊始,央视龙年春晚主题的“龙行龘龘”刷屏全网,成为热词。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作为祥瑞和权威之象征的龙,自古便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幅万古长卷中留下了色彩纷呈的一笔。而“龙”地名,则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中国含有“龙”字的地名不胜枚举,既有省名、市名、县名、镇名、村名,还有山名、河名、桥名等,可谓包罗万象。据不完全统计,“龙”字地名高居十二生肖之首。龙地名的成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因形似得名 龙为九种动物集合而成,牛头、蛇身、蜥腿、鹰爪、鹿角、虎须、鱼尾等,其“九似”说法不一,体现在地名上也多为象形展现。比如,甘肃龙首山古称甘浚山,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属于天山余脉的一部分。龙首山山形似中国传统龙图画中的龙头,故而得名。类似象形得名的还有湖北大冶龙角山镇,贵州黎平龙额镇、江口龙眉村,湖南安化龙眼村,四川龙耳山,北京龙须沟路,河南新蔡龙口镇,江西信丰龙舌村,云南龙脖河,广东龙颈水库,广西龙胜龙脊风景名胜区,广东揭阳龙尾镇等。 因动态得名 海南万宁龙滚镇,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密泽陂,一名莲塘,在县南二十里,近龙滚江。”这个名字便是龙的动态,古人见水急,就传说有龙在河中打滚,遂以“龙滚”来给江河命名。坐落于龙滚河北岸的镇子得名龙滚镇。其他这样得名的还有江苏高邮龙奔村,浙江龙游县,湖北团风回龙山,安徽怀远龙亢集,湖南吉首龙舞村,贵州普安龙吟镇,广东韶关龙归镇。也有静态的龙,因此得名的诸如湖南浏阳龙伏镇、安徽龙眠山、广西桂林龙隐洞、云南盘龙江等。 因颜色得名 黑龙江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一,源自“黑河”,《辽史》中黑龙江的蒙古语为“哈拉穆连”、满语为“萨哈连乌拉”、鄂温克语为“卡拉穆尔”,皆为黑河、黑水、黑江的意思,清朝康熙年间设立黑龙江将军,由此演变而来。其二,因河水含有腐殖质多,水色发黑,宛如蛟龙,因而得名。其三,因有关“一条黑龙”的民间传说而得名。龙的颜色也随着人们的想象力变得多彩起来,反映在地名上甚是生动:云南丽江黑龙潭与江苏海域乌龙沙,是黑色的龙;北京怀柔青龙峡与西岳华山苍龙岭,是蓝绿色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与吉林龙岗山金龙岭,是金色的龙;浙江台州赤龙山与安徽芜湖火龙岗镇,是红色的龙;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与贵州黔西银龙村是银色的龙。 因寓意得名 作为祥瑞之兽,龙地名常与“福、胜、兴、安、华、庆、新”等字搭配。比如,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龙兴村,因村民多沿二龙山而居,又有共同兴旺的愿景,便将世代居住的大山与幸福期盼相结合,取名龙兴村。中国传统文化里,“寓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地名上不胜枚举:辽宁长海寿龙岛,北京延庆龙庆峡,安徽凤阳龙兴寺,四川平武龙安镇,重庆万州龙宝镇,湖南衡南龙秀桥,贵州福泉龙昌镇,广东开平龙胜镇,福建闽侯龙祥岛,海南东方新龙镇等,都包含了人们对美好幸福安定生活的期盼。 因帝制得名 河南洛阳的香山、龙门山在伊河两岸相对而立,远远望去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自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就有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因宫城的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将其命名为龙门。后又衍生出洛龙区、龙门石窟、龙门站等一批次生地名。再如,明代《如梦录》记载:“双龙巷,宋太祖、太宗旧居之地。”因开封这条街居住过宋代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便得名双龙巷。著名北宋皇宫遗址“龙亭”,衍生出龙亭区、龙亭公园、龙亭东路、龙亭湖等多个次生地名。 因声誉得名 “人中龙”出自《晋书·宋纤传》:“晋宋纤隐居不仕,太守马岌造访不见,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以“人中龙”比喻卓越出众的人物。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回龙门,传说是屈原投江后,当地人们寻找屈原遗体,划龙舟逆江而上,求索至此返回。唐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于建中元年(780年)在此建亭纪念,谓之回龙门。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区,因东汉末年诸葛亮曾躬耕于此,取名卧龙岗,后改为卧龙区。除此之外,还有湖北省襄阳市、四川省绵阳市的卧龙镇,等等。 龙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一处人文印记、一个精神载体,它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治理河山、富民强国的不懈追求,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开拓未来的美好憧憬,更凝聚着中华民族敬重英雄、团结御侮、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