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瑜
2023年10月20日,桐乡市同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孝亲后塘”重阳集体祝寿宴活动,发布文明祝寿、寿宴村办等村规民约,打造“孝亲后塘”移风易俗品牌。(供图/桐乡市同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浙江省桐乡市民政局通过培育、孵化、扶持、发展等,引领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在服务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登记社会组织697家(体球网487家、社会服务机构197家、基金会 13家),其中慈善组织21家,同时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3062家。 聚焦“红社工程” 强化党建引领
夯实“红社工程”党建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先后印发《体球网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体球网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目前,全市市镇两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个镇(街道)基本建成2个村(社区)级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其中凤鸣街道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梧桐街道环南社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获评浙江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称号。通过发展一批优秀党员、用好一批党建特派员、育好一批党务工作者,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善协调的社会组织党建人才队伍。市民政局累计选派246名党建指导员(联络员)到社会组织,在2023年帮助全市社会组织新建党支部7家,发展党员259名。桐乡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桐乡市椿熙堂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等6个社会组织被评为党建示范点。
健全“红社工程”体制机制。支持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推动党员管理层人员和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社会组织党建特派员制度,培养选树“红社”领军人才10名,结对帮扶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建社会组织党校讲师团,设立社会组织党建课堂,累计开展培训 36期,参加人员3000余人次,培训社会组织200余家。以“红社引领、培优赋能、作用发挥”为目标,举办全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暨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不断推进社会组织党建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常态化帮扶济困,开展公益创投活动累计出资逾1000万元,项目涵盖社区治理、为老服务、儿童关爱、困难帮扶等多个领域,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提升“红社工程”服务绩效。广泛链接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资源,以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等形式资助社会组织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领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其中,由桐乡市暖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的“无忧慈善平台”项目,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19.5万元,帮助困难群体实现1320个微心愿;由桐乡市慈善总会实施的“暖巢行动”项目,自2018年启动至今已为800余户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架起基层需求和公益项目对接平台,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资金6884万元,资助40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738个公益项目,受益群众超50万人次。 聚焦互联网资源 强化场景应用
发展政策扶持平台。出台《体球网进一步规范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专项资金三年规划》,实现市级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统一项目审批、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价。编制完善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及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三张目录清单”。成立嘉兴市首家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桐乡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实现全市11个镇(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全覆盖。启用“桐乡市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平台”,对所有政府部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市公益创投项目进行全过程网上监管。全市投入社会组织人才培训、奖励、组织评估奖励经费共97.2万元,产生较好成效。桐乡市慈善总会、桐乡市温州商会获评“浙江省品牌社会组织”称号,桐乡市彩虹家庭社工事务所理事长苏亮等获评“浙江省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称号。
集成系统互联技术。依托浙江省社会组织业务应用系统和浙江省民政厅联办平台推行网络联审、线上办公和掌上办事,在社会组织登记时,严格审查发起人、开办资金、社会组织负责人等情况。通过单独创建、联合组建、网络共建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有效覆盖。探索“互联网+”在社工领域的应用,研发《桐乡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平台》,2023年新纳入系统管理的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资金总计439.9万元,项目总数31个,服务人数达2.5万人。鼓励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网上申报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激励社会组织争先创优,全市已有369家社会组织获评估等级,其中5A级15家、4A级26家、3A级74家,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52.9%。
拓展数字应用场景。整合社会组织资源,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先后组建社工机构类、公益慈善类、专业技术类三大数字化应用联合体。推进“1+3+N”社会组织助力社区治理工程,内容涵盖社区空间微改造、社区微公约、社区微服务等领域。按照数字化改革的理念思路,搭建“一舱两端五场景”,建成“四治融合”综合应用,重构“141”框架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新形态。比如,桐乡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通过探索新时代党建工作、实体经济、数字电商“三融三合”新模式,创设“电商e课堂”“先锋私董会”“电商公益行”三大数字化品牌,成功帮助1万余家新手企业开启网上店铺,其中4个电商直播“共富工坊”获得省级商务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聚焦基层治理 强化多维赋能
以自治协商解决矛盾。发挥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大力发展以村级百姓议事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协商民主,通过以百姓议事会为支点来推动群众参与村(社区)的事务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发展成立乡贤参事会,通过激活乡贤资源,协助村(社区)做好群众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全市221个行政村、社区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实现全覆盖,有效推进政府决策与民意对接,基层治理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与民共治转变,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十年来,桐乡市先后涌现了“乌镇管家”“大麻麻花”“杨家门红管家”等家喻户晓、群众百姓认可支持、踊跃参与的自治品牌项目。
以法治助力化解纷争。桐乡市人民调解员协会支持整合67名律师及公证人员入驻市矛盾调解中心特邀调解后台,分类受理婚姻家庭、房屋买卖、金融纠纷、合同租赁等纠纷的诉前调解,2022年全市共受理矛盾纠纷9050起,成功调处9037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全年实现诉前化解率85.87%,居嘉兴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红色老娘舅工作室”“老泉毛工作室”被省司法厅评为省级金牌人民调解工作室。屠甸镇打造的“板凳法庭”品牌活动将司法所工作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纳入村社“法律评审团”组成人员,助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前,其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刊登报道,被称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浙江实践。
以德治换来春风化雨。开展全市社会组织助力推进“人文名城 风雅桐乡”建设活动,发布桐乡市社会组织助力“风雅桐乡”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移风易俗共富基金”项目,鼓励餐饮行业类社会组织订制“和美乡村”移风易俗新菜单,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村(居)民将节俭办酒的部分资金用于崇学助学、敬老祝寿、拥军优属、扶危救困及公益服务。洲泉镇以“民生议事堂”为依托,出台移风易俗十八项举措,创设“123”工作法(即以一个村社为主体,对即将办酒农户和厨师开展两个喇叭面对面宣讲,把牢文化礼堂“阵地关”“喜宴关”“菜单关”三道闸口),引领群众减负农村婚宴压力,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
(作者系浙江省桐乡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