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彦川 福建省三明市外出创业、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老人多。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三明市、县两级民政部门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探索开展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有力提升了农村留守老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等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调研摸清需求 依托幸福院试点建设长者食堂 2018年,三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在宁化县、尤溪县、将乐县、沙县区等地调研时发现,一些留守老人既存在吃饭难题,又缺乏文化娱乐生活,且当地的为老服务力量较为薄弱。 “我们调研发现,需要依托幸福院开办长者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还要将老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调研结束后,我们于2019年在方田乡方田村、淮土乡禾坑村等地开展了试点。”时任宁化县民政局局长张秀华说。 方田村划拨菜地和鱼塘,组织活力老人一起种菜、养鱼,供食堂使用,以降低运营成本;再加上政府补贴,午餐收费低至每人次3元。 宁化县通过在村级幸福院试点开展老年助餐服务,逐步探索出了“四化养老”模式,即开展低偿老年助餐,推动生活互助化;引入社工服务,开展关怀慰藉,实现服务专业化;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实现文娱本土化;评选孝星家庭,推动风俗文明化。 为进一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宁化县民政局对新建长者食堂的村,一次性补助启动资金1万元,并为食堂购买1个老年公益性岗位;对每月开展午餐服务20天以上且日均用餐人数达20人以上的长者食堂,每月再补助运营经费1000元。此外,村里还发动党员、乡贤等爱心力量,为长者食堂筹集运营资金。 “我们为留守老人的子女建了微信群,会经常把老人就餐、开展活动的照片传到群里。一些老人的子女很受感动,纷纷给长者食堂捐款捐物。对于捐款数额和支出情况,我们也进行了公示。”宁化县民政局局长吴晖介绍。 ■ 完善运营方式 把老人“食”事办实办活 沙县区有8万多人到外地做“沙县小吃”生意,但本地的一些留守老人、独居老人仍存在吃饭难题。区民政局经过调研,出台政策,协调资金,支持各街道(乡镇)开展慈善长者食堂试点。 位于沙县区凤岗街道府前西路的慈善长者食堂是全区首家,在创办之初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价格降不下来,人气也不旺。后来,这家食堂改由志愿者担任厨师,成本降下来了,但饭菜质量明显下滑。再次调研后,区财政对就餐老人给予每餐3至8元不等的补助,负责运营的企业每餐再对每位老人让利2元,并吸引社会捐赠,最终实现了物美价廉,目前的每日客流量达300人次。 2023年12月10日中午,记者来到府前西路的慈善长者食堂,一进门就看到志愿者正忙着为排队的老人打饭。墙上的菜单显示,每餐有7种荤素菜品供老人选择。 “能来这里吃饭是我的福气!”94岁的黄奶奶说。结婚70年的胡安荣当天和老伴拍完纪念照,也特意选择来食堂用餐。“很可口,很方便!”“每餐可选两荤一素,饭菜很软和!”老人们纷纷夸赞。 如今,沙县区已建成慈善长者食堂40个、助餐点17个。2023年3月,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福建慈善奖”评选中,沙县区慈善总会报送的慈善长者食堂项目被评为优秀慈善项目。 为办好长者食堂,三明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在宁化县,一些村有为老人祝寿的习俗,长者食堂按统一标准举办寿宴,既推进了移风易俗,又培育了孝亲敬老文明乡风;将乐县南口镇陈厝村则在年节时举办乡贤会议,组织龙灯队,向群众开展募捐…… 为全面推动长者食堂发展,2023年三明市民政局资助40家示范性长者食堂建设,2024年资助数量将增加到68家。 ■ 成立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规范运营管理 以前,在三明市各村(居),养老服务经费只能打到村(居)委会账户,长者食堂的捐款没地方入账,难以监管。 对此,三明市民政局指导宁化县开展试点,推动各村登记成立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将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2021年至2023年间,市民政局每年把省民政厅和财政厅下拨的“购买乡镇(街道)养老服务经费”“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民政服务经费”共计近500万元,用于乡镇(街道)购买“一老一小”等基层民政服务,各县(市、区)财政每年为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落实不低于5000元的基本运转经费。 “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拥有独立账户,还有了支持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实现了规范管理。”沙县区民政局负责养老事务的股长陈淑萍说。 成立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后,三明市民政局在全市推广此项经验。截至目前,三明全市登记成立1026家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助餐的规范发展打下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各县(市、区)民政局还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统一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郑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