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会力量 守护“京城之脊”

时间: 2024-01-17 08:58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伍   欣

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城市的“脊梁”和“灵魂”。近年来,以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为契机,北京市凝聚多方力量推动老城保护,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专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

1月6日,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基金会)设立的“北京雨燕奖学金”2023年度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表彰319名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高校学生。

2019年12月,按照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北京市国资委牵头设立北京中轴线基金会,十家北京市属国企积极响应,纷纷捐资助力中轴线保护工作。2021年7月,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变更为北京市文物局。

自成立以来,北京中轴线基金会围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组织开展了20余项调研课题。基金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研究、修复以及传播推广提供智力支持。基金会积极与企业合作,陆续设立各类专项基金,支持北京中轴线可持续发展、可移动文物修复及展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培养等。

为了提升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公众参与度,北京中轴线基金会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比如“2023北京中轴线国际艺术周”,涵盖22场演出、4场中轴线文化对话、4场全民互动活动、两条Citywalk(城市漫步)探访线路等;再比如“北京中轴线地铁专列”,让乘客近距离体验北京中轴线文化魅力,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让更多人通过北京中轴线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提高他们支持和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北京中轴线基金会项目部部长李新表示。

激发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情

老城保护人人有责,文化遗产全民共享。除了北京中轴线基金会,一些社会力量也积极行动,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首都博物馆、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启动了“北京中轴线文化进校园研讨会暨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项目,鼓励中小学生家庭一起走近、了解、保护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青鸽志愿服务队发起了“传承中华文化·助力中轴线申遗”公益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沿着中轴线探寻北京历史文化,向游客讲述中轴线故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都学会会长王岗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不可或缺。

北京市东城区文联副主席李哲认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需充分发挥公益慈善力量,吸收社会资金,开展专业化运作。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在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全民参与度也明显提升。

北京市民乔平家住东城区,作为“生活在中轴线上的人”,乔平对北京中轴线有着特别的感情。“1996年,为了修复永定门城墙,北京市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发起‘爱北京城,捐城墙砖’倡议,我家和邻居们都捐出了家里保存的老城砖。”乔平告诉记者,以前故宫城墙下、钟鼓楼广场边搭建有不少棚户房,经过修缮和腾退,文物得到了保护,原先住棚户房的居民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最近几年,家里小孩就读的学校组织了不少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相关的宣传、演讲、比赛等活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乔平表示。

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的评委,王岗感觉参赛选手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氛围日益浓厚。

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 2023年底,《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公众、社会力量等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逐渐形成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既让古都焕发新生机,又让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