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聚焦社会组织新风采 传递社会组织正能量”系列采访采风活动完美收官
心怀“国之大者” 奋力担当作为
——社会组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述评

时间: 2024-01-09 08:53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王冰洁

2023年3月至11月,民政部聚焦社会组织助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强国建设等主题,发起“聚焦社会组织新风采 传递社会组织正能量”系列采访采风活动,组织中央媒体、部属媒体、地方媒体,深入一线采访全国性社会组织和陕西、山东、浙江、江苏四省社会组织,挖掘典型经验,展现担当作为。

6期活动、14家媒体、153篇报道、3亿多人次全网阅读。随着一篇篇社会组织好故事、一波波社会组织好声音、一股股社会组织正能量广泛传播,一幅社会组织服务国计民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服务经济发展    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自党的十八大至2023年3月底,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推广各类新技术18878项,组织行业考试2.3万余期、参考人数5534万人次;发布行业自律规则2358项,发布道德准则和自律宣言246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6977项,制定团体标准11889项;参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定修改8870项,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27295条,被采纳12886条,开展行业调查和统计16087次。

2022年,全国各地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招商引资超过2.5万个项目,涉及意向投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

2023年上半年,体球网织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约16.5万个、实际招聘高校毕业生7.3万余人;设立就业见习岗位约10万个、实际招收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5.7万余人;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2.5万余场,推动近10万家会员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68万个。

近年来,社会组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举办合作对接、集中展示、主题论坛等活动4200多场,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社会组织助力经济发展版图中,一组组数据格外亮眼。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会员企业经营行为、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等方面,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各大媒体在报道中频频使用“独特优势”“不可或缺”“重要力量”“生力军”“大有作为”“桥梁纽带作用”“作用显著”等表述,充分肯定了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新华社报道指出,行业协会商会是直接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独特、作用显著。

《法治日报》报道肯定,行业协会商会是联系政府、企业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日报》报道认为,面对中小企业在资金支持、技术进步、人才应用等方面的需求,行业协会商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青年报》报道认为,社会组织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同时,社会组织在开展课题研究、公益项目、志愿服务等活动时吸纳了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

跟随采风团的足迹和镜头,公众看到了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地方社会组织助力经济发展的鲜活实践和显著成效。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拥有6000多家会员单位。协会与多部门合作,依托300多名专家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体检、疑难解答等服务。2022年,协会通过抖音平台、微信视频号发起直播,解决中小商家直播带货中遇到的问题,吸引1030多万人次观看,累计有4294家中小企业参与互动。

近年来,山东省行业协会商会以年均超过10%的增速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山东省各级行业协会商会数量为8621家,资产规模达30.68亿元,会员总量超过125万个,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自2021年以来,山东省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引进投资项目2380个,引进投资(意向)金额1337亿元;各级行业协会商会举办各类双招双引、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3810余场,741万人次参加,签约(意向)金额达1315.06亿元。

浙江省各级民政部门充分挖掘社会组织潜力,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省多家行业协会引导会员企业通过现场实训、在岗培养、企业导师传帮带、与高校深度产教融合等举措,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3年1月至7月,共动员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4200多人,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就业见习岗位6400多个,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170多场次,推动会员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就业岗位6.8万余个。

融入长三角、助力一体化,是新时代江苏省社会组织发展新的着力点。2023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大会在苏州举办,这是江苏省持续牵头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大会。大会以“聚焦产业创新 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举办长三角先进社会组织发展成果展、发布沪苏浙皖行业协会商会联合倡议、组建长三角社会组织专家库、成立江苏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研究院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    做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同行者”

《依法推进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工作》《274家社会组织与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帮扶》《陕西5833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助力工作体系》《浙江乡村精彩‘蝶变’中的社会组织身影》……

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2023年4月,随着第二期采风团走进陕西,以“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报道见诸各大媒体,民政部引导全国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陕西、浙江等省份各级民政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和显著成效得到广泛传播。

2022年,民政部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体球网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2023年,民政部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直辖市)社会组织与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帮扶名单》,协调有实力、有意愿的274家社会组织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结对帮扶。

此外,民政部还积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援藏援疆工作,截至2023年6月,相关社会组织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79亿元。

采风团走访了陕西、浙江当地多家社会组织,察看农产品直播间、茶园、桑园等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场域,访谈茶农、社工、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代表,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有为有位”。伴随着一篇篇报道,社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

“社会组织乡村振兴合力团”(以下简称合力团)是陕西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做法。截至2023年4月,陕西省共组建了660个合力团,形成省、市、县三级合力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截至2023年4月,35个省级、15个市级、15个县级合力团在当地合力实施帮扶项目187个,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其中,略阳县县级合力团团长单位略阳县电子商务协会创建“品兴州”公共品牌,打造出略阳香菇、乌鸡香菇酱、浆水菜等一系列网红产品,2022年实现网络销售7.15亿元、户均增收4200元;市、县两级合力团共建略阳县产业扶贫桑蚕种植养殖基地,助力桑园实现蚕桑综合产值1660万元以上,稳定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年临时用工3000余人次;陕西省勘察设计协会动员会员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加入省级合力团,支持略阳县横现河街道石坝社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助力石坝社区拥有稳定的社区集体经济。

浙江省各地社会组织积极投身“千万工程”,从改善村容村貌、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全面助力浙江乡村精彩“蝶变”。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培育发展了13家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村中小溪青苔和淤泥清理、村居院落和外墙改造等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深溪村现在干净整洁,很多年轻人回村创业,纷纷开起民宿、饭店,吸引周边市区游客来游玩,全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杭州市余杭区青山乡村志愿者服务中心每年组织自然体验和志愿者服务活动200余次,带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年均访客增加1万人以上;帮助青山村引入图书馆、酒店等建设项目,总投入超过3亿元,累计引进海内外80多名高端人才落地青山村,创造就业岗位200多个。

陕西、浙江两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是全国各地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始终活跃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上,为现代化乡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与基层治理    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力军”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引导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助力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2021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开展社会组织“邻里守望”关爱行动,超过9万家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活动26.3万项,服务群众9336万人。社会组织为残疾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各类关爱服务,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社区治安等群众身边的小事,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多元丰富的服务。

随着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团的记者们看到了一幕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场景。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展“智慧树”留守妈妈学堂项目,为社区留守妈妈提供亲子教育讲座和手工丝网花、插花、美发美妆培训与销售等服务,帮助留守妈妈既能在家门口赚到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山东省洗染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联系专家鉴定、出具鉴定报告等,为羽绒服洗后掉色的消费者和洗衣店店员做好调解工作;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市社会组织中推广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截至2023年6月,青岛市176家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1200余起社会矛盾,涉及金额超3.6亿元。

江苏省社会组织积极承接运营社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和儿童活动中心,深度参与构建老年关爱型城市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南京江北新区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链接社区医院等专业资源,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护、医疗康复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无锡市惠山区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断丰富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食堂等服务,全方位服务老人各类生活需求;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椿熙堂老年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与天宁区老年大学合作,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提供系统支持。常州市钟楼区乐童亲子阅读中心联合社区打造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通过亲子绘本故事会、绘本微剧、城市游学、家长沙龙等形式,改善儿童阅读生态;无锡市惠山区四叶草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心发起的“如何让上学路更安全”议题,推动了2023年度无锡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儿童友好通学路径”的实施。

对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多家媒体给予充分肯定。

新华社报道指出,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光明日报》报道指出,各地社区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助力群众身边事,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便捷服务;央广网报道指出,近年来江苏省广大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社会报》报道认为,社会组织已成为江苏省“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中的重要力量,在未成年人公共服务、权益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灵活性、敏锐性、专业性等优势。

搭建科技平台  做科技强国建设的“倡导者”

近年来,广大科技类社会组织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服务“国之大者”,深入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

截至2023年6月20日,全国科技领域社会组织超过4万家,其中全国性社会组织236家、国际科技组织17家。2022年,各类全国性科技学术社团开展学术研讨7000余次,举办展览500余次,开展培训活动8000余场,开展国际交流超过1000次,为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等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期采风团聚焦“建设科技平台,助力科技强国”这一主题,广泛报道了科技类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有关情况。

中国化工学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共性需求,增设电子化学品、化工碳中和等专业委员会,积极促进化工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化工科学普及,为地方产业升级献智献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入。

中国农学会每年组织遴选发布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2022年首次组织农业农村重大科学命题征集发布,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农学会组织开展“两院”院士、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选拔推荐工作,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开展12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表彰,扎实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评选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组织开展节目质量培训班和安全播出培训班,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结构,推动人才、技术、政策等创新要素有效配置,为科技工作者打通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道路。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2020年11月设立“星辰大海等着你”公益科普品牌,面向学术会议举办地的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科普活动,发挥“播种机”作用,点亮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构建全媒体、全手段、全内容、全方位、良性互动的科普工作体系,推动科普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科普活动品牌更加丰富、梯级科普队伍更加夯实、科普作品更加繁荣、科普基地示范效应更加突出。

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科技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乡村中小学,打造“烛光义教”品牌活动,以机器人和无人机科普为重点,为学生带去前沿教学设备、传播先进教学理念、传递前沿科学知识。10年来,累计为6万余名乡村中小学生开展了500余节公益科普讲座。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采取“科研团队+企业+社会资本”联合攻关模式,共同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或推动已有的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支持研发团队创业,为企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菜单式服务。

中国自动化学会陆续组建多个产业科技服务团和决策咨询团,走进百余个城市,将技术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为企业产业与院士专家牵线搭桥,累计建立23个学会服务站、2个院士工作站、签订20余个框架协议,对当地经济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报道中,媒体多以“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社会力量”等表述来评价科技类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经济日报》等报道指出,广大科技类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日报》《工人日报》等报道认为,全国性科技学术体球网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科研究、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人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