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小地名”发挥大作用 点亮美好家园

时间: 2023-12-28 13:43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在村内设置地名故事专题展览,讲述地名故事。

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当现代乡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数量密度需求不断增加,标准化程度要求提升,人们对乡村地名的特色内涵越来越重视等特点。

如何以地名管理服务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

此前,民政部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召开地名工作调研片会,广州市民政局、南沙区民政局分别介绍全市地名管理服务有关工作情况和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情况。

去年9月,民政部、广东省民政厅将广州市南沙区选定为全国首批“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完成乡村道路规范化命名1589条,“有名无标”设置标志3835个,绘制“一村一图”128幅……通过各项工作,更多人得以读懂南沙、读懂南沙乡村。

如今,结合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乡村著名行动”,广州市南沙区的试点经验正在全国范围推广。

村民生活更便利?全国各地的快递都能送到家门口

“都能送到家门口了,方便很多!”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各村,村民的快递接收方式有了新变化。以往要去集中快递点拿的货品,现在直接送到了家门口。

这种变化来自于快递员能够更加便利地找到村里的每家每户,以往没有名字的路有了名,以往地图上搜不到的村民住宅“上了图”,乡村物流的“梗阻”得以疏通。

便民变化在广州无处不在。以南沙区为例,全区下辖6个镇和3个街道,128个行政村、37个社区,不少乡间小道都迎来新变化:有了名字,竖起路牌,上了地图。农家乐、种养基地、合作社和快递网点等地址信息陆续上传到网络地图,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能更精准地送到居民家门口。

便民举措背后是广州服务乡村群众,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决心。过去一年,一场全面“查漏补缺”的工作在南沙区试点展开。

摸清底数,分类设置。此前,南沙区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由民政部门地名业务骨干、高校专家、社区志愿者等225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培训人员500余人次。

这些基层一线力量行走在乡间,对不按规范设置地名标志或擅自移除标志的进行自查自纠、摸底排查,填写《地名标志牌摸查表》,建立地名标志问题清单。在这过程中,这支专业队伍将道路区分为“有路无名”和“有名无牌”亮相,通过对问题清单筛选、比对,确定了拟新增命名的需求清单,完成命名申报道路(街巷)1589条。

与此同时,为方便村民出行,南沙区还紧抓乡村特色和地名服务的契合点,通过核查地理实体地名坐标,对地名“存在与否”、“正确与否”等信息进行标注,进行实地精准定位后,上传至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

乡村经济更有活力?南沙青蟹从直播间走向天南海北

产业兴则乡村兴。怎样发挥地名在乡村特色产业中的作用,以多样化的地名服务激活乡村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如今,广州市民如果将旅行地定于南沙区,打开手机地图,即可清晰地看到农家乐、采摘园等游玩景点,第一时间找到出行目的地。村里的商户常说,“上图”以后,自家的小产业客流量大了、销售渠道畅通了。

在南沙区香云纱文化创意园,不少跟着导航来到这里的市民对着展品啧啧称奇。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创意园将其详细位置上传地图,实现了精准定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在南沙区,一些乡村还在主要出入口设置了“村庄一张图”,变“进村问路”为“进村看图”。一日游指南、乡村观光图、随手拍打卡兴趣点等方式,展示南沙乡村特色景点、传统美食及高质量乡村发展新业态。

广州民政部门还借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做得更多、更好一些。

此前,南沙区民政部门引导群众自主采集上报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农村合作社、快递物流点等惠农助农点的信息,并配合以公众号、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特色农产品、采摘园、民宿的知名度,让游客了解南沙各地农副产品的种植情况、产品特色。

地名不仅是一个个名称,更是一张张“名片”。在南沙区,各个镇都有不同的含“地名”特色农产品,如南沙番木瓜、南沙青蟹、南沙罗氏沼虾、新垦莲藕、庙南粉葛、七一西芹等。

为打好“地名+农产品推广”这张“牌”,南沙民政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线上助农直播,介绍特色农副产品。在年轻主播的卖力吆喝下,万顷沙莲藕、东涌黑皮甘蔗、南沙青蟹……这些与地名息息相关的特色农副产品得以走出南沙,走向天南海北。

文化传承更有新意?扫码即可聆听地名文化故事

“小小地名背后,其实蕴含着诸多文化。”乡间路牌间,专家现场面向村民、游客讲解地名文化。这是南沙区特别开展的地名文化进村(居)活动,让群众沉浸式参与体验,感受乡村地名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不断提升乡村地名的综合服务能力。

地名是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标识,大力加强乡村“老地名”、“乡土地名”保护,能够有效传承农耕文明、赓续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漫步南沙,一条条小道、一个个风景点都贴上了二维码。手机轻扫,即可了解到地名畅游图、乡村地名服务示意图、地名故事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二维码有着“南沙地名二维码”的独特标识,以“岭南特色、田园风格、现代化都市”为设计主元素。

在传承保护“老地名”方面,广州市民政局还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对广州老地名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编纂《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和《广州市标准地名词典》,保护名录收录老地名1000个、词典收录词条约1万个,并将老地名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不仅如此,如今,“地名+历史文化”还结合起非遗文化,拓展了崭新体验形式。通过特色体验活动等方式,南沙区挖掘历史文化中的地名,拓展麒麟舞、香云纱、疍家婚俗等非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用“地+人+事”,将非遗文化串联起来,更通俗易懂地走近群众。

此外,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传承“老地名”背后的文化故事之外,还将不断提升新生乡村地名特色内涵,多配有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民族精神、时代风范的好名,以地名之美彰显时代之美。

(钱明雅、李国全、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