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新 12月4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简称海洋基金会)与印度尼西亚海洋事务与渔业部(简称海洋渔业部)在福建省厦门市共同签署“推行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海上丝路项目合作备忘录,并举办海洋与海岸带空间规划高级研修班。
双方签署“推行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海上丝路项目合作备忘录,是落实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积极行动,将围绕海洋空间规划、海洋人员培训、海洋制度建设、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专题研究等开展合作。 科学编制空间规划
合理布局“三生空间”
空间规划是空间治理的重要工具。海洋基金会有着与“一带一路”18个沿海国家合作开展“推行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海上丝路项目的经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联合推动“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地区实施”海洋十年项目的经验。海洋基金会将根据已有经验,尽快建立双方合作机制和工作专班,根据技术规范开展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布局海岸带及海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比较优势、与中国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提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与保护的措施。 积极发展蓝色经济
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
蓝色经济是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模式。中国代表团2017年在联合国第一届海洋发展大会提出发展蓝色经济,倡导各国要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理念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以最大限度节约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印度尼西亚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良好自然条件,海洋基金会愿意将中国积累的全部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印度尼西亚分享,并通过合作推动印度尼西亚蓝色经济发展。 加强海洋人才培训
提升海洋治理效能
海洋治理需要懂海洋与善管理的人才。在海上丝路项目合作中,双方要围绕海洋空间规划、海洋产业布局、蓝色经济发展、海洋制度与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截至目前,海洋基金会累计举办国际海洋培训班22次,培训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官员和科技人员。
据了解,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十年来,两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亚投行、“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等新兴治理平台,在全球贸易治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区域经济治理领域,以及G20框架下的全球治理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