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在青岛即墨古城举办新中式集体婚礼。 老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助老食堂就餐。 “三级网络”助力可持续发展 今年,青岛市民政局持续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积极构建机构、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功能互补、层级联动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青岛市将星级养老机构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整合聚集星级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等资源,向街道、社区和家庭释放。在资金、财税、水电气热等方面制定综合性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289家,建设养老机构床位4.6万张,全市共有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104家,其中五星级19家。打造“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平台,招引泰康、融创、九如城等全国知名养老服务企业落户青岛,形成了一批连锁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合作、两院一体、居家巡诊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全市共建成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60家、医养结合型床位3.68万张。 青岛市将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定位为居家养老服务主阵地,承接养老机构辐射的资源,并进一步向社区、家庭延伸。在全市136个街道(镇)建设了142处标准化、规范化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每处中心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设有助浴助餐、中心厨房、集中托养等功能区,成为集托养、社区、居家养老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建立政府政策扶持下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运营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破解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小散弱”、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对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社区(村)养老服务站,政府免费提供房屋设施,给予一次性建设奖补。每年对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并通过差异奖补制度,引导激励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服务品质。 青岛市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整合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用房和闲置房屋等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改造等方式,已建成村和社区养老服务站813个。各服务站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科学设置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项目,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村),推进养老服务资源在机构、街道和社区间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全方位延伸至助餐送餐等领域。813个服务站全部实现刷社保卡就餐,依托线上补贴支付结算系统,实现老年人“一次登记、全城通享”。 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政温暖答卷 今年以来,青岛市民政局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按照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要求,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努力交上一份厚重温暖的民政答卷。 青岛市全力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今年1—11月,全市确定城乡低保对象7.8万人、城乡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2万人次,按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9.8亿元。为3.5万困难残疾人、9.7万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3.75亿元。推广“物质+服务”多维救助,建立慈善“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实施“救急难”项目12个,服务困难群众3万余人次。 青岛市推动96个村改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打造新型社区邻里中心60余处。建立村(社区)出具证明工作“提醒纠正曝光”机制,制定村级组织“三张目录”“三张清单”,持续为社区减负增效。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员企业会费1000余万元,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78家。建立慈善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建立社区慈善基金239只,募集资金2760多万元。开展“慈善一日捐”“中华慈善日”公益宣传等活动,募集善款2.17亿元,启动慈善项目210余个,帮助10万个家庭和个人渡过难关。 青岛市搭建监控视频AI识别应用平台,开发线索发现上传程序,1900余人次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举办集体婚礼60余场,办理结婚登记5.1万余对,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近万人次。出版《青岛地名词典》,制定发布市、区(市)两级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命名重庆高架路、辽阳快速路等城市新建道路100条。通过“您有意见跟我说,我们为您来解决”全市民政领域民生倾听主题活动等途径,全年受理群众意见建议、政策咨询4000余件,全部及时办理答复。实施“访千家、联万户,察民情、知民忧,办实事、惠民生”专项行动,市、区(市)两级民政干部职工走访困难群众、服务对象、服务机构7500多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