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北京 以首善标准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3-12-21 08:44   来源:中国社会报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介绍康养E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相逢金秋·协同有我”京唐康养合作交流活动现场。

北京市举办骨灰撒海活动,倡导绿色殡葬。

本报记者   安   娜

2023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力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殡葬服务能力上取得新成效,在推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上迈上新台阶,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多元化需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北京市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北京市印发《体球网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养老助餐服务、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等“1+N”系列政策,明确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等举措。立足保基本,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优先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鼓励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着眼全面覆盖,针对多样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立足多元需求,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相互衔接补充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优化养老服务补贴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北京市支持市场主体搭建综合为老服务数字化平台,建立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并系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按照分批实现核心区全覆盖、中心城区整体布局的目标,在城六区陆续开展创新试点。上线推出智慧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微信小程序,将最新最全的养老服务主体、产品、政策与资讯呈现给老年人及其家属。

北京市积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制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及功能优化工作方案,推动形成“1+N”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加强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出台护理型床位建设标准。印发《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不断加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推进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等级评价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北京市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细化安全风险隐患清单,建立“6+4”综合监管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持续深化养老机构监管“每月一题”成果,推动任务清单落地落细。推行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合同网签,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实现养老服务合同签订无纸化、透明化、信息化和全程留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扩大养老服务人才总量,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招聘、培训、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职业发展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强化养老职业社会认同,全面打造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开展首届四季青杯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将比赛结果与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挂钩,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水平认定工作开拓新渠道。印发《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工作规范(试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养老志愿服务赋能,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以“时间币”的形式记录、存储、兑换、赠予志愿服务,大力发展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

加强多领域合作

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大要求,是国家建设的大战略,是民政发展的大机遇。北京市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推动形成规则对接、政策互惠、资质互认、资源互助的融合发展局面。

北京市加强政策创制,推动多领域务实合作。牵头召开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第七次联席会议,现场签署《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和区域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核对、骨灰撒海等“1+N”系列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民政事业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制定《体球网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体球网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廊坊市北三县等河北省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养老项目、政策、人才、医养、区域、行业协同。举办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组织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项目推介活动。发布京津冀民生保障领域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举办第八次京津冀核对工作联席会议,签署三地核对机构党建联建共建合作备忘录;组织2023年京津冀社会工作行业协同发展交流会;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困难群众经济状况核对、社会工作、婚姻登记等民生保障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坚持政策协同配合、服务同质同标,与津冀两地携手共建“环京养老圈”。召开2023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介绍《体球网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体球网推进京津冀养老政策协同的若干措施》《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协同工作方案》等政策制定的主要考虑因素,聚焦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携手打造养老服务现代化建设区域协同的先行区、示范区。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养老服务领域先试先行,全力推动北京养老服务政策及优质养老项目向河北省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京津冀三地陆续签署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等标准结果互认长效机制落地;举办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人才线上培训班,近万名养老服务人才参加培训。目前,在津冀养老机构异地养老的京籍老年人近5000人。

随着养老协同发展的深化,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大力推动横向“扩容”、纵向“下沉”,将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区域拓展到京津冀全域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同时,推动北京市通州区、西城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张家口市等广泛开展养老协作,联合发布50家京津冀蒙区域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加强区域优质养老机构宣传推介,为老年人跨区域异地养老提供指南。北京市东城、西城、门头沟、延庆等区与河北省承德、保定、秦皇岛、石家庄等市签订养老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北京养老服务网”特别设置了“京津冀养老”板块,及时发布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特别是异地养老相关支持政策,全面展示天津、河北的优质养老机构详情,重点推介环京周边养老服务项目,助力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对接共享,实现津冀优质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实时发布、同步共享,为在京老年人异地养老、回乡养老提供更多选择。目前,天津、河北的43家养老机构、58个养老项目“搬”进了“北京养老服务网”。

办好群众“身后事”

提升殡葬服务能力

从传统墓穴安葬到节地生态安葬、从加强设施建设到推行惠民殡葬……围绕办好群众“身后事”,北京市规范殡葬服务管理,提升殡葬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倡导节地生态安葬、骨灰自然葬等方式,赋予殡葬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期望。

北京市骨灰撒海活动是市政府主导、市财政保障、首都殡葬国有企事业单位承办、群众全程免费的公益性殡葬服务。与花坛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一样,更加注重精神传承,倡导回归自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有利于节约资源,减轻群众负担。这种绿色、文明、惠民的现代殡葬方式也越来越为群众所接受,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逐年增多。

为给群众提供更实惠、更高效、更温暖的殡葬服务,北京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殡葬公共服务供给和政策支持力度,先后推出“零百千万”殡葬惠民、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等系列惠民政策,为城乡无丧葬补助的居民提供每人5000元的丧葬补贴,为选择骨灰撒海、自然葬逝者提供免费殡仪服务,为提供骨灰撒海及自然葬服务的机构每份骨灰补贴4000元,保障殡葬的公益属性。制作《北京市殡葬服务指南》,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平台同步发布并长期置顶;制作发放包含全市殡仪馆信息和丧事办理流程等内容的《民政服务全知道》宣传折页100万份、海报10万张,面向市民广泛开展宣传。

北京市提供三种殡仪服务预约方式。一是电话预约。市民可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官网“北京市殡葬服务机构”专栏查询全市12家殡仪馆的联系方式,拨打电话预约。二是网上预约。市民可登录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官网,进入“政务服务”模板中的“个人办事”栏目,点击进入“殡葬服务预约”,在线上填写预约信息、上传死亡证明等材料;登录“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微信公众号,点击“掌上服务”,进入“殡葬服务预约”栏目进行预约。殡仪馆收到预约申请后会及时审核预约信息,回电确认预约相关事项,并按照约定时间调度殡仪车辆接运逝者遗体。三是现场预约。市民可直接到各殡仪馆预约殡仪服务。

在殡葬服务收费方面,北京市已将遗体接运费、存放冷藏费、火化费等9类满足逝者基本需求的殡葬服务收费纳入《北京市定价目录》,实行全市统一定价。同时,殡葬服务机构也在服务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市民登录“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微信公众号,即可对殡葬服务办理流程(包括遗体接运、遗体存放、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或安葬等5个环节)进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