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青海 在三江源头谱写新时代民政华彩乐章

时间: 2023-12-20 08:53  

2023年西宁市集体婚礼现场。

康复师上门给老人做康复训练。

“一碗热饭”让老人享有“舌尖上的幸福”

今年以来,青海省各级民政部门采取典型示范引领、结合实际实践等方式,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特别是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强化政策制度引领保障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始终把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一系列基础性文件,为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特别是《青海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对构建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和规划方向,有力地保障了全省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有章可循、有序发展。制定印发《体球网规范青海省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按照“政府主导、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原则为服务对象提供午间助餐服务。

稳步发展助餐服务

每年省级财政投入1.2亿元左右,支持各市州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全省约10万名困难老年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提供以助餐为重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同时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内容连续10年列入全省民生实事工程,推动助餐服务落细走实。西宁市实施“个十百千”工程,投入1500万元,搭建“12349”助餐信息管理平台,同时与市农商银行等机构合作,制作了爱老幸福电子结算卡,实现了线上线下实时监管,账目资金流程“尽收眼底”;投资2350万元,建成街道“中央厨房”及社区“爱老幸福食堂”148个,投入2.2亿元打造439个农村老年之家,累计为全市140万人(次)的老年人提供了助餐服务,“市、区、街、村(社区)、小区”五级助餐送餐配餐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采取政府补助、个人自助、爱心人士捐助、联点单位帮助、村集体经济资助的“五助”模式,募集资金为老年人送上“一碗热饭”,解决他们的“吃饭难”问题。

积极创新助餐服务模式

目前,青海省8个市州234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中的217家建有助餐点,依托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开展助餐服务;全省1403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中的538个以“村集体自筹、热心人士资助、老年人自助”的形式提供午间助餐服务。西宁市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结合老人需求在小区设立助餐点,免费提供场地、补贴装修及配置设施投入,引导有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加入助餐配餐服务行列,形成“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配餐、送餐、助餐”的三级服务模式,有效助力“15分钟生活幸福圈”。海东市和六州充分借鉴西宁市助餐服务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在农村牧区采取“互助+自助”的服务模式,通过村级自筹、个人缴纳、村集体收入补助、热心人士捐助方式,开展午间助餐服务,初步形成以乡镇敬老院为枢纽、农村互助幸福院为网点的农村养老服务格局,让更多农村老年人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全面加强监督管理

青海省民政厅推动省政府出台《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质量整治和提升,为老年助餐服务守住了安全底线。指导部分地区建立了“爱老幸福食堂六公开”制度,将“爱老幸福食堂”纳入日常监管的重点,随机巡查、明察暗访、抽样检测,保障了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探索建设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开展了信息管理、数据统计、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服务反馈等老年助餐服务。西宁市明确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在“中央厨房”安排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人员驻场监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聘请专业的养老助餐评估组织,定期现场查勘、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对“爱老幸福食堂”的建设及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精准划分助餐服务补贴等级,助力助餐服务行稳致远。

五大举措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今年以来,青海省民政厅紧紧围绕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坚持以开展“社会救助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保障水平,切实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提升监管效能,救助工作不断规范

青海省先后制定下发了《青海省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的实施方案》?《青海省2023年社会救助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等,围绕强化城乡低保核查认定、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政府购买社会救助事务性监管,全面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急难救助时效性和基层救助服务水平。坚持标本兼治,深入查找社会救助工作在机制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继出台了低保审核确认办法、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动修订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低保边缘家庭审核确认办法,优化了临时救助程序,使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持续走访摸排,救助力度持续加大

青海省民政厅将社会救助领域调查研究作为深化主题教育主要措施和实践载体,以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推动各地社会救助提质增效,指导各地民政部门结合州情县情,围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情况大起底、大摸排,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西宁市开展困难群众“敲门行动”,利用“五个百分之百”主动发现模式,全面开展“线上+线下”低收入群体全口径摸底排查,对重度残疾人、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每月必访,对一般家庭每季必联。果洛藏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政府购买社会救助事务性服务工作作用,重点核查低保边缘户、支出型困难家庭、近两年申请救助未通过家庭等。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民政部门在开展困难群众大走访、大排查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医保、教育等部门提供的疑点数据开展入户核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排查低收入家庭78.04万人次,新增城乡低保对象3.16万人,特困人员1300余人,开展临时救助8.87万人次。

拓展评估范围,救助经办更加规范

青海省制订下发了购买基层社会救助事务性服务绩效评估方案,细化了机构设置、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等,明确了县级自评、市州考核、省级委托第三方的评估程序,督促指导各地规范开展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切实增加社会救助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时效性,提高救助对象的满意度。目前,已全面完成绩效评估工作,并进一步规范了购买方式,明确了主体责任、资金使用范围和监督检查方式,推动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规范发展。

强化数字赋能,预警监测愈加精准

青海省民政厅主动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教育、残联等部门的衔接协调,不断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搭建运行了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的低收入人口预警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低收入人口信息城乡全覆盖,主动发现和干预处置线上线下一体,监测预警部门协调联动,救助申请审核掌上办、网上办、马上办。加强与民政部低收入核对信息平台的对接,全国核对信息“一网查询”,使救助对象认定更加精准。今年以来,累计与乡村振兴、医保、残联等部门交换数据43.52万条,部门数据由按季比对实现按月比对,救助对象认定准确率由82%提升到96%,信息数据误差率由12.6%降低到1.3%,救助时限由25个工作日缩减至15个工作日,缩减了40%。

推进“双十”工程,慈善助力成效显著

青海省进一步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广泛整合资源,跟踪督导落实,以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等保障对象为重点,推进产业振兴、圆梦助学、关爱先心病儿童、明眸工程、关爱老年人、“导诊”助老、丰富搬迁村老人精神生活、残疾人康复辅具配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健康助力等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更美好”“兜底解忧暖民心”“精准救助解民困”“关爱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精康融合”“婚姻登记‘省内通办’”“殡葬服务能力提升”“慈善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减负增效”“社工人才提质扩面”等10项“为民办事解民忧”行动,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年内共争取各类慈善款物2671.6万元,受助人数达1.6万人(次),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移风易俗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青海省民政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体球网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农村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动婚俗改革和殡葬改革,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高位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显成效

按照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部门统一安排部署,青海省民政厅印发了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破除“十种陋习”,倡导“八种新风”。

今年8月,省民政厅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组织召开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印发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选编、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汇编,交流了各地先进典型经验做法,有力推动了全省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今年以来,循化县的移风易俗婚事监督“七步走”工作法,白庄镇移风易俗“十个一”“十带头”工作法,乙日亥村的“婚丧事简办”、约束高价彩礼示范点,成为全省移风易俗先进典型案例。据统计,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循化县婚丧事宜新办简办6200余起,累计为群众减负3.7亿元。

创新驱动,增强婚姻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近年来,青海省对全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历史数据进行全面电子化数据档案补录,目前已完成186万份历史档案电子化工作,补录数据近100万条。投入163万元,对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配置设施设备261台,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婚姻登记“省内通办”,切实解决了群众办理婚姻登记“多地跑”“多次跑”等难点堵点问题,增强了婚姻登记服务管理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青海省加速推进婚姻登记场所建设,专门下发通知,实行销号管理,推动全省46个婚姻登记机关全部解决了无独立场所问题,其中,刚察县、曲麻莱县、泽库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兴海县、西宁市湟中区等16个婚姻登记机关具备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服务到位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实现了继取消乡镇婚姻登记职能后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此外,青海省在16个县(市、区)分级开展省级和市(州)级婚俗改革试点,试点地区推行结婚颁证服务、集体婚礼等现代文明礼仪,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婚俗改革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取得阶段性成效。

夯基固本,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

青海省有序推动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调整划定,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安排部署全省精准划定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工作,要求市(州)级人民政府自下而上形成调整方案,对25个县(市、区)进行了抽查评估,全省所有市(州)均已将区域精准到村(社区),个别地区还精准到村民小组,为推动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青海省加快补齐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417万元,新改扩建殡仪馆5个,购置火化炉尾气环保改造设备3台(套),指导各地购置、维修殡葬设施设备166台(套),全面提升了全省殡仪服务保障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督促各地加大政策宣传,全面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推动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出台政策,将天葬纳入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范围。今年以来,累计为1743人发放奖补资金522.55万元,选择节地生态安葬人数实现了“五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