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久违 有家可依

时间: 2023-12-06 08:53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赵晓明

11月27日,给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打完电话后,青海省社会福利院的社工陈媛长舒了一口气:救助对象尺力扬(化名)的精神情况正在好转,再有1个月左右,便可返回社会福利院了。

50多岁的尺力扬前些年一直在街头流浪,2018年12月被德令哈市民政局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现,由于无法沟通,被送至青海省社会福利院照料。

如今,尺力扬在青海省社会福利院已经住了4年之久,这里成了他温馨的家。

青海省社会福利院社工站站长赵慧婷还记得尺力扬初入院的样子:行为怪异,不怎么说话,吐字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身上也找不到任何个人和家庭信息。经过细致的入住评估,尺力扬成为了省社会福利院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院里的生活照料、精神康复、健康管理等服务。

据赵慧婷介绍,自2018年起,陆续有近20名长期滞留、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由全省各州县民政局送到省社会福利院托养照护,尺力扬是其中的一个。根据他们的特点和照护需求,省社会福利院通过耐心的照料和长期的康复治疗,与他们建立了信任关系,并帮助他们逐步恢复了生活自理、日常交流、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

“近五年来,我们为托养在这里的受助人员提供了全方位服务,精神康复和生活照料‘两手抓’,让受助人员住得安心。”陈媛说。

据陈媛介绍,根据受助人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社工为他们开展了绘画等艺术治疗,诗歌朗诵等言语治疗,健身操、生活技能训练等运动治疗以及手语舞等文体治疗课程,并想方设法教他们识字。在社会适应课程中,还为他们播放省内外的名胜古迹、标志场景的纪录片,增强受助人员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我想爸爸妈妈了。”有一天,平时难得开口的尺力扬跟社工祁秀君说起了“悄悄话”。听到后,祁秀君非常兴奋,觉得寻亲要有眉目了。

就这样,祁秀君在艺术治疗、言语治疗过程中努力引导尺力扬说话。终于,尺力扬说出了几个电话号码。祁秀君一一记下来,拨打过去,要么是空号,要么无人接听,这让祁秀君短时间内没了主意。

社工们又开展个案讨论,决定每次与尺力扬沟通时都带着纸和笔,仔细记录其话语中的点滴信息。在一次言语治疗中,尺力扬无意间说出了一个村名。细心的祁秀君立刻通过互联网查询同音村名。经过几番电话联系求证,大致确定该村名系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管辖。与重庆市民政局、石柱县民政局联系后,找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经仔细辨认,村支书确认尺力扬为该村走失人员。

据介绍,尺力扬家原本条件较好,尺力扬娶了媳妇后,夫妻二人因家庭矛盾离婚。离婚后,尺力扬媳妇发现怀孕,又不幸流产。受此刺激,尺力扬离家出走。家人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走失24年,尺力扬80多岁的父母能否认出他?祁秀君和村党支部书记心里没底,决定让双方微信视频确认。聊天前,祁秀君告诉尺力扬,可能帮他找到家人了。

可是当微信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尺力扬和他80多岁的父母亲都沉默了,双方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直到母亲凑到手机屏幕前,仔细辨认了很久后,说出一句:“是了,是了……”

听到久违的乡音,听到母亲的呼唤,尺力扬的脸上浮现吃惊的表情,一句句问候迅速拉近了尺力扬与母亲的心理距离。

凭借点滴记忆、执着之心,社工们帮尺力扬找到了亲人。但由于尺力扬的父母年事已高、妹妹智力残疾,没有能力照料尺力扬。因此,在与德令哈市民政局沟通后,省社会福利院继续对尺力扬进行托养照护。

如今,在青海省社会福利院,尺力扬和其他受助人员得到了全面、周到的照料。生活上,吃穿住用都不愁。精神上,有社工、康复指导师提供个案帮助。医护上,有专业医生及时提供诊疗,并可随时转诊大医院。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努力,青海省社会福利院在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将继续强化社工专业建设,整合运用各类服务资源和方法,为精神障碍受助人员营造更为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家可依。”赵慧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