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耀 通讯员 姚 方 保障350多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推进200多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居家适老化改造惠及6.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建立187只“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救助5.6万人,建设100个开放式社区居民会客厅……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是河南民政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以真情服务履行“爱民”使命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河南省民政部门聚力打造幸福民政、活力民政、文化民政、法治民政“四大民政”,加快推进现代民政建设,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积极贡献民政力量。 聚力打造“幸福民政” 用无声的数字见证有感的幸福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河南省出台多个政策,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面建立“五级书记抓养老”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在城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成率达100%;在农村,推动200多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农村幸福院1万多个。聚焦失能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全省673个街道全部建设拥有50张床位以上的街道综合养老中心,全省7334个社区全部建成日间照料中心。为6.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定40多个省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立200多家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构,5.8万人取得养老服务人才技能证书。 在强化民政兜底保障方面,河南省民政部门时刻将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河南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30元、4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发放,有力保障了350多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17.3万名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将430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就3.8万户突发严重困难家庭情况发出风险预警,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全省临时救助13.7万人次。为210万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将适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教育保障和控辍保学范围。 ………… 兜底线、惠民生,河南民政人用一串串无声的数字让民政服务对象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幸福。 聚力打造“活力民政” 用创新举措激活民政工作新引擎 “以前来社区办事,跟工作人员隔着柜台,总有距离感。现在可以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感觉温馨多了。这里还设置了儿童活动室,真是太贴心啦。”居民王女士夸奖的是近期投入使用的南乐县城关镇阳光花园社区居民会客厅,也是今年河南省新建成的100个社区居民会客厅之一。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河南省民政部门积极推动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激发基层善治活力,在全省范围内建成100个社区居民会客厅,为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提供更为亲切的场景。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评出100个“五星”社区,强化多元善治。 此外,河南省民政部门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引导全省45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施1300多个项目,投入款物近5亿元。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全省社区社会组织累计开展3.2万个活动,服务群众490万人次。 科技改变生活,智慧助力前行。河南省民政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激活民政工作新引擎,深化“互联网+民政服务”理念,推动更多民政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就近可办”,建设集指挥调度、服务、管理、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建成全省统一的民政数据中心,实现全省低收入人口、婚姻登记、社会组织、区划地名、养老机构、儿童福利等数据汇聚并动态更新,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聚力打造“文化民政” 用软实力鼓足事业发展精气神 “新郎新娘,看镜头……”今年“520”这天,鹤壁市山城区首届集体婚礼在爱情小巷举行,10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步入婚姻殿堂。 这条爱情小巷汇集了婚姻登记中心、青年人创业中心、相亲中心、婚纱礼服店等,是当地有名的打卡地。如今,以“俭”为尚的婚俗文化,已在河南蔚然成风。 针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河南省民政部门积极推进婚俗改革。2021年启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2个国家级、33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 移风易俗,在殡葬领域也逐步见到成效。针对殡葬陋习,河南省民政部门以“安”为先,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建成市、县、乡公益性公墓1400多个,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为弘扬以“助”为乐的慈善文化,河南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187只,救助困难群众5.6万人,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河南省民政部门发挥社会工作服务站联系群众、贴近一线的专业优势,实施“河南社工千站暖万家行动”,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 弘扬以“史”为源的地名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河南省民政部门顺利完成“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考察工作,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河南省民政部门围绕“文化民政”建设,用软实力鼓足河南民政事业发展的精气神。 聚力打造“法治民政” 用良法善治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民政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多,具有很强的法治性、政策性。河南省民政部门在认真落实国家层面涉及民政工作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近两年来,面对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的新形势、新需求,河南省加快立法步伐。出台《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有效破解养老服务“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服务如何优质便民”等堵点、难点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推动修订《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谁来执法”“执哪些法”“怎么执法”,如何用良法实现善治?河南省民政部门在加快政策法规创制的同时,聚焦基层民政部门亟须解决的行政执法难点和痛点问题,积极探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出台《河南民政系统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三年提升方案(2022—2024年)》《河南省民政系统行政执法标准指引》,系统梳理民政领域8类244项行政执法事项,明晰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明确执法事项申请、受理、决定送达等环节的办结时间、承办机构等,建立全省执法人员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河南省民政部门的良法善治不仅体现在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上,更体现在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上,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在全省民政系统深入推进执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方式改进,将行政指导、行政调解等贯穿行政管理各环节,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提高民政行政执法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促进执法和谐,提升执法效果。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四大民政”,河南省民政部门推出的惠民举措得以让民政服务对象看得见、感受深,河南民政人正用暖心服务为中原大地民生幸福绘就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