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玉建 今年以来,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改革,不断优化社会救助机制,注重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民政工作实现整体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为民民政”,夯实兜底保障 威海市民政局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对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体兜住底。威海市民政局认真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升低保、特困等9类困难群体的保障标准,并实现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托养服务全域覆盖。 对低收入群体兜准底。威海市民政局进一步降低救助门槛,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黄橙红”预警系统,主动筛查推送风险群众信息,并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救助。 对特殊困难群体兜好底。威海市民政局深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以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开展困难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免费集中收治、孤困儿童集中养育、适老化改造等27项民生实事,惠及348万余人次。 打造“品牌民政”,提升服务品质 威海市民政局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民生服务品牌。 打造基层治理创新品牌。威海市民政局创新“自治+信治”治理模式,将信用积分与村规民约、村民福利等挂钩,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热情;大力推动基层减负增效,制定出台村(社区)工作事务、牌子、证明事项等6张清单;围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深入推进“精致幸福社区”建设,持续优化社区规模,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9名。 打造“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品牌。威海市民政局以全域创建社会组织党建品牌为抓手,所辖8个区(市)“一区一品”,形成“威海红帆+”品牌矩阵;实现三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全覆盖,投入300万元,引导社会组织在特殊群体关爱、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专业化服务。 打造慈善事业品牌。威海市民政局引导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认领困难群众“微心愿”,实现救助供需精准双向对接,相继打造了“阳光洒满窗·家家悦”“海马·自由呼吸”“迪尚·安心生活”等30多个慈善救助品牌项目,满足了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 打造“活力民政”,推动产业发展 威海市民政局坚持大抓经济,加快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 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威海市民政局深入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实现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一片红”;创新探索“积分养老”“睦邻互助”“志愿服务+助餐”等模式,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全市拥有34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7家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81%以上,打造3个高端养老社区,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旅居老人2.35万人次,实现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康复辅具产业突破发展。威海市民政局依托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17部门出台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清单,推进医疗康复辅具产业园、中日韩康复辅具产品交易中心、康复辅具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打造9个乡镇(街道)服务站,直接受益群众2.1万人。 打造“实干民政”,补齐工作短板 威海市民政局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排查整改民政领域的薄弱点、风险点。 推动提升福彩销量。威海市民政局打造“福彩+商圈”多业态整合营销模式,开展夜市及景点地推活动,截至8月底,累计售彩2.65亿元,同比增长22.37%。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威海市民政局持续推动安葬设施向节地生态转型,全市经营性公墓均在核心位置设立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墓区,节地生态安葬率达60%以上;结合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围绕海洋文化打造“涛声中的婚姻登记处”巡回点,目前已开展10余场集体婚礼活动,倡树文明简约新风。 筑牢守住安全防线。威海市民政局始终把安全发展作为民政工作的底线,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监管网络,截至目前,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538个。 打造“整体民政”,凝聚发展合力 威海市民政局坚持统筹谋划,推动资源集中、要素集聚、事业同干。 统筹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威海市支持乡镇(街道)社工站与未保站两站合一,发挥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力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未成年人关爱阵地;深化拓展“护童成长”试点项目,高规格打造全省首家社会组织护童成长主题公园,培育“爱润海娃”“满天星”等40余个优秀项目品牌,惠及儿童2万余人次。 统筹加强地名建设。威海市民政局将地名建设与旅游、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已成立4支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宣讲42场,建设了1处地图广场、2处地名文化广场、17个地名微建筑,文登区、荣成市入选省级“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试点单位。 统筹打造智慧民政数字平台。目前,已实现民政8类29项业务数据“一点整合汇聚、多点共享应用”,贯通市级13个部门及区(市)大数据中心链条,共享救助、殡葬等信息近600万条,实现各类信息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