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一座城 同爱一个家

时间: 2023-11-15 09:22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抬头是满眼星河,低头已身处花海。如果爱情也有魔法,就让时间冻结在这一刻吧。”这几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民政局婚姻登记综合保障中心(以下简称集宁区婚登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是忙碌——他们向新人发出了“冰雪之恋集体婚礼”的邀请。这种集体婚礼在集宁屡见不鲜,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婚俗新风,很受年轻人欢迎。

2021年4月,民政部推出第一批15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集宁区位列其中。两年多来,该区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积极传承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引导新婚夫妇树立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家庭观,深入开展婚姻领域移风易俗。

“仪式婚”记录人生美好时刻

“今天,我们将共同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婚姻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前不久,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新人高飞、蒋铎身着中式礼服,穿过集宁区婚登中心的婚俗文化长廊,在喜堂内举办了一场中式传统婚礼,并发出“爱的宣言”。

婚俗文化长廊里,新郎高飞牵着新娘蒋铎的手,共同了解迎亲、过门、安床等传统婚礼流程;喜堂内,两人净手后向双方父母敬茶,并分别在写着“良缘缔结,赤绳牢系;比翼齐飞,连理相依;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书上庄重签名。谈及这场婚礼,新郎高飞满心欢喜:“现在国家提倡婚俗改革,反对铺张浪费,所以我们在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后,决定在这里举办简约婚礼。没想到仪式感满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中心以国家5A级标准打造,内设婚俗文化长廊、特色颁证、喜堂等功能区,为群众提供了温馨不失庄重、传统不失浪漫、简洁不失精致的服务场所。”集宁区婚登中心主任李海鹏告诉记者,他们鼓励新人在中心举办婚礼,引导新人从“典礼婚”向“仪式婚”转变。

集宁区婚登中心的特色服务不仅赢得了当地青年的认可,也吸引了国外游客。今年8月,一位墨西哥帅小伙带着新娘来乌兰察布市游学,两人觉得中式婚礼仪式有温婉、含蓄之美,更具独特的情怀与气质。因此,他们就在中心体验了一次“仪式婚”:身着喜庆礼服,手牵红丝绸,跨火盆、踏马鞍、拜天地、掀盖头……用一场红红火火的中式婚礼仪式标记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打造品牌引导群众参与

“希望你们谨记结婚誓言,在今后的生活中,互尊互让、互相包容、夫妻恩爱、和谐相处……”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刘金兰为集宁区新婚夫妻颁发结婚证,并送上殷殷嘱托。

近年来,集宁区持续推进颁证工作,邀请市区领导、老党员、老军人、各级劳动模范等为新人颁证,让结婚登记更具仪式感,也进一步传承了优良家风,引导新人移风易俗。

11月11日,周六,集宁区婚登中心迎来了一波儿结婚登记小高峰,不少年轻人选择在这一天续写“一生一世、一心一意”的美好爱情故事。

据李海鹏介绍,自2021年2月18日起,集宁区就开始全年无休提供预约登记服务,满足群众休息日、节假日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同时,开展工作日延迟服务,满足群众下班后前来办理业务的需求。此外,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为来乌务工的外地新人提供便捷服务。

集宁区还活跃着一支“公益红娘”志愿服务队,她们利用公益活动、体育赛事、拓展训练等契机,开展青年联谊会、婚前教育辅导等活动,并推广慈善婚礼等理念,宣传婚事新办、简办、有意义地办。

“集宁区在婚俗改革领域培育了四大志愿服务品牌,包括‘公益红娘——缘定集宁’‘婚俗文明,你我同行——牵手集宁’‘山城摆渡人——温暖集宁’‘清廉传家厚德继世——感恩集宁’。”集宁区民政局副局长葛小红介绍,四大品牌共同发力,整合各类公益和志愿资源,引导群众成为婚俗改革的支持者、践行者。

农村礼堂减轻婚礼负担

在农村,结一次婚,需要多少钱?办一场婚礼,需要投入多少?在集宁区婚俗改革实践基地——马莲渠乡大十号村,恐怕没人比70多岁的“婚宴总管”马根喜更清楚。

在大十号村的村史馆里,摆放着各种体现当地传统婚俗的物品。马根喜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宁当地的彩礼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实物为主,称为“三轮一拧”。八九十年代,除实物外,出现了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现金彩礼。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彩礼也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天价彩礼”。

这些年,大十号村婚宴的变化与彩礼同步。最初,婚宴在村里办,菜品大多是豆芽粉条、肉炒豆腐、大烩菜等。近些年,好多年轻人选择到市区酒店去办,每桌动辄上千元。马根喜算了笔账,一场婚宴下来,花费几万元是常事,同时伴有大量的饭菜浪费。

“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大十号村的老年人对年轻人大手大脚的作风忧心忡忡。

2021年,在集宁区民政局和马莲渠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大十号村召开了村民议事会,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共同约定抵制高价彩礼、攀比炫富、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行为。

现如今,大十号村的青年大多在市区工作,婚礼也在市区酒店办,但风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在酒店办,饭菜贵不说,还不合大家的口味,每桌都剩不少。”“去市区参加一次婚礼,一来一回再加上吃饭,大半天没了,耽误工夫。”……在村民议事会上,不光老年人吐槽,年轻人对在市区办席也没有以前那般推崇了。

经过多次协商,村民在议事会上一致决定,在村里建立婚庆场所“两堂一室”,即礼堂、讲堂和家庭辅导调解室。

据大十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继生介绍,礼堂内配置了灯光、音响等设施,可举办婚庆、节庆等各种典礼。讲堂在礼堂之内,可以召开村民大会、议事协商会议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十号村青年选择在村礼堂举办婚礼,不但饭菜更可口、花费更经济,还响应了婚俗改革号召。

最近,大十号村婚俗大礼堂还迎来了一对特殊的“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身穿大红中式喜服的“新郎”陈立给“新娘”冀月英戴上金戒指,补上了美好的仪式。

陈立、冀月英夫妻俩一路走过了50年的风雨,前些日子刚在集宁区婚登中心补领了结婚证。领证时,两人在子女的建议下决定回大十号村补办金婚婚礼。

“老两口简单庄重的金婚仪式,给我们年轻人不少启发。婚姻幸福长久,不在于婚礼仪式多隆重、花多少钱,而在于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相互包容和扶持。”村里的年轻人说。

大十号村是集宁区婚俗改革的缩影。据区民政局局长孙海军介绍,目前,集宁区已搭建起党建引领聚合力、部门协作同联动、阵地建设全覆盖、志愿服务造品牌的婚俗改革工作格局,营造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婚俗文明深入人心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