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 今年以来,贵州省毕节市民政局紧盯兜住“三保”底线,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机制,落实低保扩围增效要求,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进一步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网,牢牢守住民生保障“基本盘”。 预警提示+定期复核,让救助更及时 “没想到,现在的救助还能主动送上门,太及时了,这可帮我家解了燃眉之急,谢谢了。”近日,家住大方县慕俄格古城街道九层衙社区的王某对上门回访的民政干部感激地说,“从7月开始,我们每月都领到了886元的低保金。” 对王某的主动及时救助得益于毕节市建立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此前,社区接到预警提示后,上门核实情况发现,王某身患肾衰竭,每周需透析治疗3次左右。他母亲是肢体四级残疾,并患有多种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治疗。全家平日主要靠他弟弟和妹妹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家中无固定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家庭负担较重。社区主动告知和帮助王某家申请了农村低保。 记者了解到,毕节市民政部门纵向依托省级低收入人口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线上预警、线下核处”,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人员、失业人员、受灾人员等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横向建立同乡村振兴、医保等10多个部门的信息比对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我们持续开展低保年度核查工作,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进行全覆盖走访排查,对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导致生活困难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毕节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仍存在其他困难的,视情况分类落实临时救助等措施,切实防止返贫致贫。” 3月31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羊街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在对低保提标新增户入户复查时,再次来到大洼村张某家核实情况。张某的儿子患有精神、智力残疾,儿媳生下3个孩子后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张某本人无劳动能力,全家6口靠张某63岁的妻子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张某家6口人按程序于4月被纳入农村低保,每月可领取低保金1258元。6月,县民政局按程序为张某家发放了3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还帮助他家解决了农村合作医疗缴费问题。 单人施保+低保渐退,让救助更精准 为更好体现社会救助的精准性,毕节市民政局建立健全分类管理机制,对整户不符合低保条件的防止返贫监测户,以及其他低收入家庭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完善分类施保政策,对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按一定比例增发补助金。对困难家庭因残、因病、因学等增加的刚性支出,以及实现就业创业必要的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给予适当扣减。 赫章县七家湾街道银穗社区的陈某就是“单人保”政策的受益者。陈某一家6口共同生活。70多岁的陈某为视力二级重度残疾,儿子和儿媳为普通劳动力,儿子的3个孩子均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陈某家庭负担较重,因儿子儿媳有临时务工收入,在收入核算时,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的1.5倍,陈某本人符合单人施保政策。民政部门在完成低保审核确认相关认定程序后,于8月将他纳入“单人保”,每月可领取低保金427元。 “我们建立完善低保家庭超标渐退机制,加强农村低保家庭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毕节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农村低保家庭成员通过就业创业,家庭经济状况持续好转,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当年低保标准的,根据该家庭就业创业类型和收入稳定情况,按规定分别给予3至6个月的渐退期。” 家住大方县六龙镇和平社区的在校学生苏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这一切在2021年父亲去世后发生了改变。母亲改嫁,不再照管还在上大学的他。苏某因无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民政部门于2021年10月按程序将他纳入农村低保,每月可领取低保金347元。苏某2022年7月大学毕业后,至年底一直在家待业。今年1月,他到湖北鄂州打工,每月有工资收入4000元。3月,工作人员入户核查发现,苏某收入已经超过低保标准,符合低保渐退条件,按规定他的渐退期为今年3月至8月。 临时救助+个案会商,让救助更温暖 “对现在的我来说,这5000元就是雪中送炭啊。”租住在威宁县海边街道海边社区的李某看着手机里收到的银行到账短信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李某是四川省富顺县人,今年年初,她带着1岁的女儿到威宁县寻找孩子的父亲,因要照顾女儿无法找工作,所带的生活费没多久就花光了,基本生活陷入困境。4月,海边社区“两委”了解到李某的实际困难后,主动上门宣传临时救助政策,并指导她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海边街道社会事务办审核后将李某的申请资料递交给威宁县民政局。很快,威宁县民政局组织相关部门就李某的救助申请进行会商,审批了5000元临时救助金,帮助她解决临时困难。 对李某的临时救助是毕节市优化非本地户籍人员救助、为临时遇困群众救急解难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毕节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等四部门体球网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优化非本地户籍人员救助申请程序,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同时,毕节市全面建立“救急难”机制,依托包村干部、村(居)委会干部等,及时发现辖区内遭遇急难事项的家庭或个人,及时落实救助政策。健全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个案会商机制,针对重点急难个案进行会商,妥善解决群众急难问题。 家住七星关区大新桥街道天生桥社区的章某是个案会商机制的受益者。章某和儿子儿媳、两个孙子一起生活,他的儿子患有心衰竭等疾病,2022年以来已花费医疗费用近10万元,高昂的支出致使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今年2月,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发现章某家的困难后,上报七星关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审核材料后,协调召开区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采取个案会商的形式,对章某家实施救助。医疗保障部门主动为章某家发放急难医疗救助金3.3万元,民政部门主动为章某家发放急难临时救助金2万元,并将他家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如今,在毕节市,不断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扩大的救助保障范围,持续优化的救助流程和方式,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高效、更有温度,让更多困难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