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公益慈善是党领导下的崇高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共同富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柔之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慈善事业被寄予了更大期许。如何让这只“温柔之手”更好推动社会进步、服务人民群众、凝聚精神力量,使“善”的力量得到最大释放和转化,是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必解之题。 要把公益慈善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强化了包括公益慈善在内的各项民生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本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学深悟透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共同富裕、公益慈善等系列重要论述,放到促进共同富裕等战略部署中去把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公益慈善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应急救灾等工作的衔接机制,充分发挥慈善参与第三次分配作用,加强协同合作、更好统筹资源,形成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工作机制,推动慈善资源更精准地对接群众的迫切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慈善事业的浓厚氛围。和衷共济,积善成德。体球网总书记要求“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强调“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全民慈善”提出了实践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利他奉献的慈善文化,有利于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凝聚社会共识、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激发全民慈善的热情,拓宽全民慈善的路径,彰显全民慈善的力量。要大力宣扬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树立慈善典型,以大流量激发正能量。要健全完善奖励表彰制度体系,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在实处,让“赠人玫瑰者”不仅“手有余香”,而且“心有所得”“业有所助”。 要坚持法治引领坚定不移打造阳光慈善透明慈善。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作为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公开透明问题始终是社会焦点和群众关切,不仅关乎慈善发展,更关乎世道人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既要有态度也要有制度,既要正心术也要靠技术。要进一步强化立法引领、政策配套、标准规范、技术赋能,提升慈善项目的公信力,让捐赠者知道“我在帮助谁”,让受助者知道“谁在帮助我”,在互助互信中提升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内聚力,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和能力支撑。要更加注重净化慈善环境,帮助人们增强防范意识,鼓励通过正规渠道奉献爱心或寻求帮助,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打击力度,让“假仗义”和“伪善者”无处遁形。 要坚持技术赋能打造生机勃勃的互联网公益生态。数字向善,科技赋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精神文明倡导和网络技术撬动下,快捷、直观、透明、有趣的公益场景和网络平台,于潜移默化中降低了慈善门槛、提升了慈善意识、厚植了慈善文化,让参与慈善的主体更加多元,“科技向善,人人参与”日益成为新风尚。互联网公益的成功实践,为公益慈善事业参与第三次分配、助力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内涵、更高效的手段,成为慈善事业新的增长点。面向未来,需要持续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不断开发公益慈善新模式,拓宽参与渠道、优化活动体验、扩大覆盖范围、传播慈善文化,推动形成更加健康、清朗、生机勃勃的网络公益生态,让互联网公益更加彰显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打造新时代数字慈善的“中国样本”。 初心不变,与时偕行。在助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公益慈善事业在不断求新求变,不变的是慈心善行的初心和回报社会的初衷。我们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必将会涌现出更多先进的个人和团队、更多典型的经验做法、更多可推介的创新实践,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