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金秋九月开学季,扬帆起航正当时。在吉林省桦甸市,有3个特殊的孩子今年将进入新校园,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15岁独自生活的他,将重返课堂成为一名初一新生,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享受快乐;与残疾母亲相依为命的她,以502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师范大学,毕业后将到农村执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她,成为了一名医学生,未来将帮助很多受病痛困扰的患者。 …………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桦甸市委、市政府从制定政策、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完善办法等方面着眼,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民政部门探索建立“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模式,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儿童主任的基础作用,开展摸底排查、信息核实、建立档案、评估分类和个案服务等工作,把儿童关爱“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这3个孩子的上学故事,正是桦甸市强化儿童关爱帮扶的生动实践。 “小大人”的他,将重返校园开启新生活 2012年,28岁的李凤带着4岁的儿子小锐嫁到八道河子镇的一个小村庄。对于小锐来说,终于有了一个完整、温暖的家。没想到,李凤没过多久却离家出走了,小锐的继父又常年在外打工。就这样,照顾他的只有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位老人——继父的父母。 2018年,社工在入户摸排时了解到小锐的情况。“孩子当时已经10岁了,看起来较为瘦弱、矮小,言语间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像个‘小大人’。”桦甸市金诚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理事长朱伟民回忆道。 为解决小锐的户籍问题,桦甸市民政局先后协调多个部门,并安排社工到李凤家乡走访、沟通。几经辗转,多个解决方案均因小锐亲生父母拒绝配合未能落实。无奈之下,只能特事特办,让未落户、无学籍的小锐先到学校上学,并链接社会资源给予帮扶。就这样,10岁的小锐走进了小学一年级的课堂。 2022年,小锐家又发生了重大变故——爷爷、奶奶相继离世,这让小锐遭受了不小的打击。民政部门向他征求意见,是否愿意入住民政服务机构或到寄宿学校上学,都被他拒绝了。考虑到孩子独自生活会面临很多问题,儿童主任、社工、志愿者等定期到家中走访,在提供物资帮扶的同时,了解小锐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有一次,社工和志愿者入户帮忙打扫卫生时,发现在杂乱的衣物中有几件成人的衣服叠放得整整齐齐,冰箱里还有几个冷冻了很久的包子。原来,这些都是奶奶留下的,小锐一直没舍得扔掉。提起这些,一向坚强的小锐掉下了眼泪。 8月17日至19日,小锐参加了桦甸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组织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短短3天,大家惊喜地发现了小锐的改变,从拘谨到慢慢放松,从独来独往到跟伙伴们一起交谈、游戏,小锐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加之前期社工、儿童主任对他的帮扶和耐心疏导,他已然敞开了心扉。 准备返程时,朱伟民把小锐叫到一旁,悄悄问他:“参加这次夏令营,感觉怎么样?” 小锐笑着说:“太开心了,都不想回家了。” 朱伟民接着问:“如果给你找一个这样的学校,天天都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你愿意不?” 犹豫了几秒后,小锐点点头说:“我愿意。” 简单的3个字,让朱伟民等在场社工兴奋不已。几个月来,体球网小锐是否愿意上学的问题,大家已经问了五六次。这一次,小锐终于同意了。“桦甸市公安局已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为小锐解决了户籍问题。他现在有户口了,马上就能成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朱伟民开心地告诉记者。 勤奋考学的她,很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502分,拿到长春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小燕激动得热泪盈眶。对她来说,这十几年的考学路,走得太艰辛了。 小燕出生在夹皮沟镇一个颇为偏僻的社区,父亲有肢体残疾,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父母离异后,父亲一直失联,母亲的精神状况时好时坏。小燕不爱说话,但学习十分用功,因为她知道“只有好好上学,才能给自己一条出路”。 小燕家面积不大,屋里用水泥砌了一个炕。“每次入户探访时,都能看到小燕在炕上支起一张小桌,聚精会神地读书。”回想起入户时的情景,社工王敏记忆犹新。 为让小燕安心读书,民政部门、社区、社工机构等对她进行了多方位的救助帮扶。市民政局对小燕一家给予了临时救助,解决了孩子的学费难题。社区定期送来米、面、油等,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社工多次入户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链接社会资源捐赠物资,还找到“爱心妈妈”志愿者李文霞为小燕提供一对一帮扶。 与此同时,大家也始终没有放弃为小燕寻找生父。2022年6月,社工辗转联系上了小燕父亲的亲戚,了解到她的父亲已去世后,协助收集了死亡证明等材料。很快,小燕就被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得到了妥善帮扶。 6月,小燕参加高考,社工和李文霞开车接送并全程在考场外等待。“我们为她准备了红短袖、红袜子、粽子等,讨个好彩头。小燕走进考场那一刻,我们都跟着紧张。”李文霞说。 为了见证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小燕的母亲也来送考。“妈,你早上吃饭了吗?”小燕关切地问。“吃了,吃的锅包肉。放心吧,孩子,加油啊。”母亲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高考成绩出来后,小燕用微信第一时间给“叔叔”“阿姨”们报喜。大家一起帮忙研究,选择了长春师范大学定向师范专业,不仅免学费,还能在入学时跟指定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农村任教。“我挺满意的,很想当一名人民教师。”小燕说。 马上就要开学了,社工驱车把小燕送到了学校,见证她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乐观开朗的她,立志成为一名医护人员 圆圆的脸蛋,白嫩的皮肤,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其实是一位重度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她叫小月,今年也走进了新校园,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2018年12月,儿童主任在入户摸排时发现了小月的困境。她的父亲意外身亡,母亲患有精神障碍,处于失联状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让人心生怜惜。 奶奶因病卧床,爷爷因脑梗行动不便,小月家却收拾得干净整齐。爷爷骄傲地说,虽然小月年纪不大、身体又弱,但一直尽力帮忙操持家务,是个懂事的孩子。 让大家最为感动的,还是小月乐观阳光的性格。她曾经问朱伟民:“叔叔,我的病能治好吗?”“能,肯定能!”朱伟民拍着胸脯回答。可当他联系多家医院后,却得到了相同的诊断结果——因肺动脉血压高,不能进行手术,只能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得知这一结果,小月却依然乐观、开朗。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充满正能量的话语。 后来,小月的奶奶因病离世,爷爷深受打击,病情加重。对他来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孙女小月,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工、志愿者总是安慰他,让他放心,一定会照顾好小月的。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帮助小月一家更好地生活,桦甸市民政局将他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社工机构链接社会资源,对小月进行生活及助学帮扶,为她找到“爱心妈妈”志愿者逄晓旭。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逄晓旭就接小月去吃饭、谈心,让她感受到“妈妈”的温暖。 今年,小月考取了桦甸市职业教育中心,选择了一个理想的专业——医学。虽然自身疾病很难治愈,但小月希望能成为治愈别人的医护人员,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希望。 得知小月每年需要缴纳1750元的费用,社工机构再次链接社会资源,为她解决了3年的费用问题。 8月17日,小月开学了。对未来的生活,她充满了信心。正如她在朋友圈里写的:“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文中三个孩子及亲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