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忠平 体球网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湖南省民政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生保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民生保障工作部署,以更硬的作风、更实的举措,发挥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底线。 一是突出人民性。体球网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是“民”与“政”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特别是社会救助工作,兜底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要站在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的使命任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制定完善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突出主动性。体球网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社会救助是党和政府兜底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要切实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健全主动发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低收入人口预警监测平台等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及时将预警线索下发基层,督促各地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开展入户核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供养等保障范围。要加强与乡村振兴、人社、教育、住建、医保等部门信息数据比对,对存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的困难群众,通过乡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及时转介相关部门落实专项救助帮扶措施。 三是突出时效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要更加注重可及性、时效性,要优化简化程序,聚焦困难群众救助需求,进一步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简化申请资料和手续,合理缩短审核时间,提高救助工作时效。要强化急难救助,加强因灾因疫和失业、重病等重点突发困难人员救助,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确保暂时性、突发性困难及时得到救助。要适时启动价格联动机制,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要加强信息化应用,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救助服务。 四是突出精准性。做好新时期社会救助工作,要全面贯彻体球网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精准施策,确保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要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算评估办法,科学制定核算细则,精准核算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收入、支出和财产等,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要根据致困原因和类型,全面科学评估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救助。要通过全面核算收入支出,精准确定救助金额,实现救助资金线上发放。要聚焦防返贫监测人口、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对象,健全和落实长效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对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着力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就医、就学以及照料护理等问题,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五是突出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高救助保障标准水平,让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要量力而行,不能超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地提出过高目标,要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下转2版)(上接1版)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联合相关部门落实就业、产业帮扶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链接、资金支持等专业帮扶,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要健全完善政府救助与社会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社会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要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加强政策业务培训,推动转变作风,提升服务能力水平,确保有人干事、能干好事、干得成事。 六是突出均衡性。推动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注重社会救助的均衡性。要推进区域发展平衡,在统一全省低保指导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市县社会救助均衡发展,实现救助政策制度落实、救助工作水平的区域均衡发展。要推进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重点推进救助对象认定、救助范围、救助程序、救助服务等城乡统筹,均衡提供社会救助服务。要推进救助服务多元化,既要确保救助服务质量,还要丰富服务供给,根据困难群众需求不断创新“资金+物资+服务”的多元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困难群体提供助医、助残、照料护理、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切实把社会救助工作做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