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雨点 通讯员 董 冉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民政局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精细化水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质量、幸福感更可持续。 汇集社会资源 打造康养福地 “这里的居住环境好,休闲娱乐形式多样,还有医护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带着大家进行康复理疗、做手指操,服务真周到。”一大早,在文昌街道敬老院内,李奶奶的儿子王智就和院里的老人们话起了家常,对敬老院的设施和服务赞不绝口。原来,李奶奶因疾病导致行动不便,王智常年在外出差,他总是担心母亲独自在家发生危险。为了不让儿子挂念,老人有了入住养老院的想法。王智就精心挑选了这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我留心观察了很久,这里的工作人员专业又有耐心,母亲住在这里,我心里很踏实。”王智笑着说。 据了解,长清区先后投资3656万元,对文昌街道敬老院等7处敬老院实施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建护理床位881张,且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机构标准。另外,还有4家民办养老机构升级为护理院、一级中医医院。截至目前,全区养老机构共有护理型床位1534张。“为了让老年人享受更专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长清区发挥‘医养融合、康复助老’优势,进一步优化照护服务,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目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率达到了90%以上。”长清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曲延璟介绍说。 打造品质康养福地,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近年来,长清区先后建成各类养老服务实体351处、养老床位8032张,初步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有9处镇敬老院、8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施了公建民营,吸引社会资本4000万元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先后培育多家养老服务组织连锁运营镇敬老院、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了“养老工作全社会来做、养老事业全社会来办”。“公建民营为养老服务注入新动能。”曲延璟表示,“社会力量逐步成为长清区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政府‘一肩挑’转变为社会资本共同建设。” 精细化服务 做活乐养社区 叮咚、叮咚……中午,文昌街道文昌社区张奶奶家的门铃声响起,这是社区送餐志愿者小王给她送午餐来了。小王热情地跟张奶奶打招呼:“张奶奶,您猜猜看,我今天带来了什么好吃的?”张奶奶笑呵呵地回应:“你送的啥都好吃,咱社区天天换着花样给我们做美食,每餐都荤素搭配、营养可口,太合我心意了。”张奶奶收到的这份社区助老餐,来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长者助餐服务站。 长清区从解决社区老人用餐难题着手,投入资金建成了10处标准化的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站,鼓励和支持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在社区配置老年人流动助餐车、老年人送餐车,定期推出“一周一元喝粥”“一周十元一菜”“周二五元套餐”“周五十元水饺”等特惠活动,让老年人“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实在的服务”。长者助餐服务站还联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人送餐,提供暖心周到的服务。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养老助餐吸引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休闲娱乐、保健康复、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服务,推出“一元理发”“一元洗衣”等特惠服务,还带领老人体验手工编织,锻炼手指灵活度。 同时,长清区推行农村幸福院互助公益共享模式,以“五个一点”(财政补一点、村里出一点、子女缴一点、社会捐一点、自产助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破解农村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等老年人的养老难题。目前,全区各农村幸福院精准发挥养老服务功能,让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滋味。 定制化清单 做实适老服务 家住万德街道界首村的86岁失能老人马英仁,与患有智力残疾的女儿一起生活。不久前,长清区荣泰颐养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走访时,详细了解了老人情况,评估了老人的家庭环境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一套适老化改造方案,为老人增加一张护理床、一个护理垫,大大提升老人生活的舒适感。“改造后,我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了,我现在最开心的就是志愿者每周上门服务的日子。”老人笑着说。 为精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长清区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了摸底排查。目前,全区有444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得到生活补贴、95名经济困难老年人享受护理补贴。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制度,连续三年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项目,完成418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268名特殊困难老年人配备智能手环,提供防走失定位服务。为140户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和93户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 “为老服务永无止境。下一步,长清区将把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过程中看到变化、触到温暖、感到美好。”长清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允松表示。